原定于1990年5月17日发行的《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俗称“片蓝”)邮资明信片,因该片有错而被取消发行,但当时有些单位没有遵守法定的发行时间,提前流出社会一部分。由于“片蓝”系未发行片,因而对其流出数量极为关注。究竟流出多少,一直众说纷纭,至今也无人能说清其确切流出量,集邮界对其探讨、争论始终都未停止。无论说流出7万枚还是说只流出9000多枚,在未取得官方确切资料之前,都是一种猜测,并无确切根据。
7万多枚流出量的提出。最早提出“片蓝”流出量为7万多枚,应是1992年1月20日《长沙集邮信托》。后来在1997年6月29日《现代经济报》发表该报特约记者朱遵茂(“茂”可能系“筏”的误印——笔者注)《中银错片的来龙去脉》则披露了14个省市区流出的具体数字,“据后来统计,未经收回的JP22中银错片总数为76399枚”。其各地具体数量为:“山东25510枚,四川16220枚,河北6285枚,吉林5073枚,江苏4463枚,广东4134枚,重庆3850枚,贵州2837枚,湖北2263枚,河南1799枚,新疆1561枚,北京1350枚,陕西653枚,山西271枚”。同年天津罗有良先生主编的《邮桥》7、8月号关于《“片蓝”市场流量综述》文稿中,列出的数字除新疆略有出入外,其余则完全一致。
9870枚的来源。笔者最早见到这一数字是在1997年山东济宁赵开玺主编的《任城邮苑》第7期发表拥有“片王”之称的赵复兴先生《重新认识“片蓝”》一文。文中肯定“片蓝”流出量不足一万枚,作者经过多方周密严谨的实地考察获取的最权威信息,最终确定其流出量为9870枚。笔者当时也曾在《任城邮苑》第9期发表《对“重新认识‘片蓝’”的质疑》拙稿中,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无论发表在《现代经济报》还是《邮桥》上文章的作者,肯定是看过有关文件,只是当时未公开而没有公布文号和出处……二是在报刊上披露这些具体数字后,始终没有任何一个单位对此问题提出质疑。如果说《邮桥》读者范围小,影响反不大,没有引起有关单位的重视,而《现代经济报》在全国发行,读者范围广,影响面也大,不会不引起有关单位的注意。尤其是那些被点名的单位,始终保持沉默任人点评。”那么,可否这样认为,如果没有上述事实存在,这些单位绝不会让人说三道四,甚至无中生有而充耳不闻。《中国集邮》1999年第4期刊载赵复兴《JP22“片蓝”收藏价值论证与研究》一文中,再次肯定“片蓝”流出量只有9870枚。同一刊物2000年第9期刘格文先生在《走近片蓝》一文中,通过中国集邮总公司两位权威人士口头证实:一个说是10000片左右,一个说是9000多片,不到10000片。在官方没有公布确切资料之前,权威人士的口头证实也具有权威性。
十年之争,一朝分晓。就在人们对“片蓝”流出量再次见仁见智时,《集邮》2000年第11期发表徐国忠先生《“片蓝”种种》一文,首次披露“片蓝”的确切流出量。“其实十年前,原邮电部的文件就已经披露了具体数字。1991年1月25日邮部(1991)46号《关于部分邮电管理局提前出售‘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片》问题的通报中指出”:“……中国邮票总公司共发出《中银邮资明信片》817200枚,截止1990年8月15日止,实收回740793枚”。从中可算出“片蓝”的流出量为76407枚。文件对14个省市的邮政管理部门也给予了通报批评,并作了相应的罚款处理。
至此,“片蓝”流出量已经水落石出,因而“片蓝”之争也将偃旗息鼓。十年之争,一朝分晓,是“片蓝”探讨、论证和研究者梦寐以求的。不过无论“片蓝”流出量是7万枚还是9千多枚,与众多集邮爱好者相比,只是杯水车薪,仍不失为新中国珍罕邮品之一,其收藏与投资价值不容置疑。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