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柜邮戳也称私人信柜戳,是邮政部门委托私人办理邮政业务使用的一种戳式,信柜只收平信代售邮票。中国从清代邮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都有信柜存在。信柜戳多为木质,盖在邮件上作为代收标志,无销票功能。戳式多为长方形、碑形或圆形。有的刻有“信柜”字样,有的以编号表示。清代虽然颁布了统一的戳型,但由于我国使用面广,使用时间长,故戳型和戳面文字极不统一。
张家口邮政局成立于清光绪29年(1903年),地址位于桥西东关街。光绪31年(1905年)大清国邮传部在张家口元宝山设立分局即“直隶张家口元宝山邮政分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张家口自古至今对外贸易非常发达,张库大道的开通、京张铁路的通车,张家口成了中俄贸易的物资集散地,大清财政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国内各地及外洋机构云集山城成为商旅归往、百货灌输的“陆路港口”。根据相关的文史资料记载到民国初全市共有外国洋行44家、旅蒙商’700余家、大小商户约1 450余家,年进出口贸易额最高达白银1亿5千万两。
有这么多经营商户就会有很多人需要对外联络。在当时电报、电话很滞后的年代,通信是人们主要的联络方式。为方便用户实现就近便捷的寄递信函,有必要选择合适的地方设置信桓s酬酗娲融釉副秘峰志》记载,宣统元年(1909年)和宣统三年(1911年)在上堡一带设有壹、贰、叁号信柜出售邮票,悬挂信箱。图1是一号信柜戳,盖在己酉年(1909年)闰月十五日张家口寄北京的实寄封上。图2是二号戳,与其它戳相比颇有特色是一款碑形戳,信柜号大写。该戳出现在己酉年元月二日张家口寄天津清代三次明信片上。图3是四号信柜戳,时间是己酉年5月5日张家口寄北京的平信。这是一个新的发现,1987年出版的《张家口邮电志》中并没有记载这款戳。这是笔者近几年来第一次见到四号戳,也许它将改写我们的记载。
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大清王朝的统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华民国邮政也取而代之了大清邮政。民国时期使用的信柜戳从款式上看应是沿用清代戳,除贰号戳是碑形戳其它都使用长方戳。图4是三号戳,张家口寄北京平信销票戳不清晰,只能根据所贴的清代蟠龙三分加盖楷体“中华民国”字样判断是民国初年使用(该票1912年发行,1914年停止使用)。信柜戳的规格是20x27毫米。同是三号信柜戳,另据张恺升先生撰写的《中国邮戳史》一书介绍还使用过圆形二格直径31毫米的戳式,见图5。图6是一枚民国时期使用的另一款二号信柜戳封,直径32毫米,盖在民国14年8月20日张家口寄出经大同府到达山西忻州的平信实寄封上。该戳最大特点是圆形戳面中间没有分格线,颇有特色。
据《张家口邮电志》记载,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市内先后出现过设置在上堡电报局的大兴园信柜、万兴隆商号的大境门信柜、福顺成商号的朝阳洞信柜以及合诚信商号和正美斋商号。以上几家经营期间均有从邮政支局降为信柜或信柜降到邮票代售处等级升降现象。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