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普通邮资封片改值之后

2006年11月15日国内信函和明信片邮资调整,收集普通邮资封片的集邮者就在考虑,旧邮资标准60分、80分的170多个普通邮资封,120多个普通邮资片该如何处置。几天后,《中国邮政报》报道了“邮资调整应注意的操作问题”,提到“各局申报的专用邮资图封片卡,原专用邮资图经国家局统一调整面值和作相关处理后继续使用”。但当时集邮者并未对此作出太多的反应。邮资调整第二天,首日准时发行的《暨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邮资为1.20元,大家也习以为常,认为邮资调整之后,更改面值属于正常。接下来多个更改面值的普通邮资封片接连出现,集邮者才意识到可以更改面值的规定对整个邮政广告业务的载体(PP、PF、XK、贺年邮资封片系列)带来的深远影响。2007年贺年邮资封片因为事实上已经提价(如普通型售价由1.2元提价到1.4元),所以不需更改面值之外,其余的普通邮资封片、信卡均可以更改面值。
邮资封片的好处是不需要贴邮票就可以寄发。但一旦发生邮资调整,以前大量的邮资封片必须加贴邮票才能寄出,方便性就消失了。若在邮资封片大量使用期内发生邮资调整,需要采取的措施就值得深入探讨了。1997年的贺年邮资封片采取的方式是已印好的采用人工盖改值戳,而未印刷的采用直接印刷改值戳的方式。人工盖戳繁琐且难免有漏盖的,管理也难免有部分漏出,未盖改值章的1997贺年片一直价格较高。而2006年贺年片采取事先提价,而声称可以延用到2007年3月4日倒也是一种讨巧的办法。
1995年的寻医问药咨询卡,邮资图为《良渚玉琮》,面值15分,被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编号为ZYP专用片。现在可以认为,15分的《良渚玉琮》只有加印片,之后进行了“改值”,新40分《良渚玉琮》发行了空白片和加印片。而西藏自行将40分的《玫瑰》更改为60分面值,也是在改值,只是这样的方式未经过批准属于违规操作而已。
那么如果不进行改面值,又有什么替代方式呢?笔者曾设想过几种:
1.停用,重新让各地申请邮资图案。但全新申请费时费力,同时会在短时间内发行数百个新图案的邮资封片,而且若再次调整邮资,则又推倒重来,资源极大浪费。
2.在邮资图附近印刷改值的印章,类似于1997年的做法。
3.类似PF《湖南工业大学科技楼》,新发行的面值均为国内邮资已付(平信)。
4.更改面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这次“改值”的操作早有先例,合情合理,是最有效率的办法。那么这项措施又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刚开始难免有眼花缭乱的感觉,毕竟几百个邮资封片大多数处在“活跃期”,将接连蹦出来,甚至有火山喷涌之势。笔者曾以为干脆放开邮资封片的面值,客户可以根据需要,印刷40分、70分、1.20元、2.40元(外埠超重)、3.80元、4.20元甚至国际的面值。但事实是只能改成对应的面值,如原来用于本埠平信的60分邮资封,只能改成80分;1.60元邮资封只能改成2.40元。而且11月15日之后,旧面值一律停止申请。笔者认为,集邮者不能因封片蜂拥而来而有抵触的心理,这些封片不是专门为集邮者发行的,是新世纪的邮政史,应认真记录收集研究。
针对已经出来的封片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其发行特点:
1.《暨南大学建校100周年》普通邮资封。根据审批和印刷的周期,至少在11月15日之前,已经有计划地进行了邮资变更的各项准备,这样才能在邮资调整的第二天就发行了新面值的邮资封片。
2.全国通用版的普通邮资封片。这些是最快的一批。在11月15日之后的短短几天内,就有全国版的邮资封片面世。1999年《牡丹》被2005年《映日荷花》取代,因此《牡丹》已经不能进行改值。除此之外所有国内面值的全国通用版改值邮资封片均已经面世,包括普通邮资封《芙蓉花》、《菊花》、《中国结》;普通邮资片《马踏飞燕》、《信达天下》、《映日荷花》等。有些单位报批的时候,按旧面值交的款项,收到成品却是新面值,按新价格结算。由此可见改值效率之高。XK7《婴戏图》也进行了改值,供全国各地申请。
3.《湖南工业大学科技楼》普通邮资封。这个普通邮资封在发行的时候,采取的面值标注方式是“国内邮资已付(平信)”,类似于XK1、XK2。这样的面值标注方式也被审批通过,但显然邮政部门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标注方式。据称《中山陵》普通邮资片原来也想用这样的方式,但发行时面值仍为“60分”。《湖南工业大学科技楼》暴露了邮资即将调整的信息。而事实上,《湖南工业大学科技楼》在2006年12月2日学校举行的“首发式”上,推出的邮资封面值是“1.20元”。“国内邮资已付(平信)”的,则只有10月16日印刷的那批。集邮者在此次邮资调整中,使用《湖南工业大学科技楼》“国内邮资已付(平信)”在各地寄发的时候和邮局产生了很多争议,遇到了千奇百怪的处理方式。
4.《本溪水洞》和《笔架山》普通邮资封。按规定11月15日以后要改成1.20元,如此,原来公布的80分就成了不可能发行的面值。《笔架山》普通邮资封已于2007年1月面世,面值已是1.20元了。
5.《瑞金革命遗址》普通邮资封。这个封片在网上引发了集邮者的争议。有人贴出一个模糊的图,但看出“中国邮政”的字体,“分”的颜色和字体都发生了改变。经后来贴出全图,当地一个集邮者去商函局多次调查才确认此封为真。邮资图上的字体在其他封片可能也发生了改变,这给集邮研究添加了内容。
2006年11月15日起,“中国邮政明信片”“国家邮政局发行”等字体均发生了改变,这就是所谓的“作相关处理”之一。2004年《雁荡山》之前普通邮资片左下角没有标注邮资片的名称,这次也进行了标注,另外原来的“国家邮政局发行(××××)”也被统一更改为了“国家邮政局发行(2006)”,同样字体也有所不同,明显变小了。另外2007年发行的《诚信纳税》普通邮资封也同样使用新字体。据此可以认为,改值的普通邮资封片都是2006年新发行的,只不过是图案与以前一样,也就是说一个图案两个面值。这在普通邮票里屡见不鲜。鉴于普通邮资封片没有编号,可以认为它们属于2006年特殊的改值类别。从某种意义上讲,2006年11月15日起这些邮资封片均可以改值,因此2006年11月15日可以算是这些封片理论上的“发行日期”。但从目前看,11月15日是不会有实寄品出现的。只有真正寄出的实寄品映证了“寄发日期”,而将寄发日期看作发行日期显然是不妥当的。
集邮者促生了一批普通邮资封片。除了少数已经规定不能改面值的封片之外,大部分的邮资封片均静待申请者来申请。这样必然造成有快有慢的情况。全国版或者当地邮政广告信函业务做得比较好的省份,比较受欢迎的邮资图必然先行印刷。集邮者不仅收集已经自然流出的邮资封片,还将邮资封片拿到原地寄发。有些邮友则按邮政规定的数量自行申请邮资封片加印。邮政史要以实寄封片来映证,集邮者正在改变和书写着这段邮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