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谓“动态原地”是指:邮票情节所描绘的事物主体在朝着某一方向移动之中,尚未固定。邮票标题指明了或者并未指明其移动前的原始之地和主体欲达“未来之地”。往往很难直接从邮票标题或图案上“看得出”其图案中的“主体原地”。
例如文12《毛主席去安源》图中,绿水青山、乱云飞渡、政治和自然气候均恶劣之时,毛委员(尚不是主席)肩负重任、不畏风险、坚定的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此票艺术作品的“主题”绝非其六个字的标题那么简单!相信您的研究可以归纳出此票艺术作品深邃的“主题”!而对于图案中的“主体原地”,虽然根据标题的提示可知:毛委员正在“去”安源,却可能并非“在”安源!他正朝着安源煤矿工人劳动生活的地方“走着”呢!那条山中的小路并非就是安源城,那么毛委员正在什么地方走着呢?其实很难直接确定!这又如何制作原地封和极限片呢?
长期以来,不少人按照“邮票的标题、票名就是其主题”的理念认为《毛主席去安源》就是“毛主席在安源”、原地当然就是安源!因此盖销的都是“江西萍乡安源(支)”邮局的邮戳。当然,这也是一种做法。
王宝兴先生按“动态主体”(即图案主体在移动,并未停留在某地)的理念认为:“若选盖‘安源’局戳,势必与主题所述事宜对照日期明显超前……所以这一具有事物不定性的运动形态的极限制品正需特殊处理制作”,并提出先在明信片主图贴票面盖上“长沙某支局”的相关日戳,后在明信片有名址格式的正面加盖“江西萍乡安源支局”的日戳,即体现出明信片通信的特性,又反映出“毛主席去安源”的前后历程……(春申邮刊05—1期P33)此当然也是一种好做法。
我也认为极限片不应仅仅是集品、藏品、展品、商品等,应首先是用于通信的实寄片!这才是符合“邮”之词性的邮品和集邮品!而“动态原地”的理念可达此目的。但是王宝兴先生的提法仍有商榷之处;
首先, 当年长沙至至安源已有铁路,毛委员作为中央委员和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无论在长沙、湘潭、株洲、湘东、萍乡等地均可乘车去安源。只有在特殊情况时可能会提前下车、再徒步去安源。或者到了安源路矿局驻地后,再去各矿区矿井时,可能会“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革命者并非苦行僧,又不是沿途处处有事要他亲自去办,毛委员会从三、四百里的长沙一直徒步走到安源吗?那又是何必呢?
其次, 当年的安源路矿由德国开办,包括安源煤矿各矿区矿井和株萍铁路沿线,有职工近两万人,分布很广。毛委员第一次去安源是在1921年秋,是去访贫问苦、进行工人运动的社会调查实践,其足迹可能比较长远。第二次是在次年9月初,是去做安源路矿大罢工之前的部署工作,可能深入到矿工群众中,以上均可能“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再者,查安源地图,南临武功山北麓余脉、西邻禄水之川,绿水青山、崎岖山路、有不少矿井矿坑,确实有艺术作品之意境。
因此可认为,《毛主席去安源》图案主体人物毛委员,是到达安源路矿局驻地即铁路附近的安源城(做了什么工作?可不计)之后,或者已经从什么地方进入了安源路矿的范围之后,再走在“去安源×矿区”的崎岖山路上!当然还在“动态原地”中。
那么毛委员到底走在去安源矿区的那条崎岖山路上呢?刘春华先生可能研究过。窃以为,该图案似指毛委员第一次去安源做社会调查。而毛委员第二次去安源时,已经身负要职且为部署路矿大罢工,时间紧急,路矿工人已群情激愤!当局凶相毕露!毛委员身边不能无人跟随吧?
查30年前安源煤矿有安源支局下辖的大田、南坑、长丰、白源、泉江等若干邮所,此《毛主席去安源》极限封片从安源支局寄往符合图案意境条件的某一邮所,倘若成功,即成所谓“动态原地”封片。
还望真正熟悉安源支局及下辖各邮所、邮程、以及路途意境的热心人们,积极配合、再探此票的“动态原地”。
有认为,原地是指“邮票的主题或主图直接指明或规定的地点”,还认为“邮票的标题就是邮票的主题”!那么《毛主席去安源》邮票之标题真的是其主题吗?“毛主席去安源”这样六个字的所谓“主题”能够说明什么深刻的革命意义呢?这样六个字的所谓“主题”直接指明或规定了邮票的原地吗?有?没有?还是仅指明了“毛主席去安源”?值的原地集邮者再次思考,也是拙文写作的本意。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