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细品限时信函

    1999年12月28日,国家邮政局在部分地区开办了邮政限时信函业务。该业务后因各种原因而逐渐停办。业务量极小。后来的邮政混合信函可以说是该业务的沿继。当时,刚到福州的我因上课而错失了首日实寄品。后来几经努力终无所得。近日,有幸在网上拍得两件1999年12月28日下午寄发的限时信函,细细品尝,甚觉有味,特将此前邮界报刊尚未见介绍的部分成文已飨同好。

 

 

  图1、图2为这两件佳品的正面照。图1为平信,图2为挂号的。从正面看,限时信函采用的是扫描后网络传输打印的方法。因而,信封、信纸内容都保留了寄信人的手迹,而不像现在的混合信函,一切全部在电脑上编辑的,没有任何手迹。图2的挂号标签也是扫描后打印的。根据这两封,再结合“限时信函传输页”(图3为测试用的,实际的还有“邮件号”)。可知,当用户办理限时信函业务时,“限时信函传输页”用户填写的部分除了收信人邮编外均将扫描传输,挂号的还是在贴好挂号签条后才扫描的。收信人邮编则不扫描,而是由工作人员在电脑上输入,因而打印出来是打印体的。限时信函传输页上的淡黄色格线并没有打印出来,说明是采用了特殊颜色或其他方法,使它在扫描后无法打印下来。而邮件号的黑色格线、其下方的虚线邮戳格则一定会打印出来,即使是平信的。

 

 

  再看他们的背面,图1的背面封舌处信息如下:“1999-12-29 02:20 430032-01-00006 1/1”,图2的则是:“1999-12-29 02:29 430032-01-00002 1/1”不难知道,前面的应该是该信函的打印时间,两封均是28日下午寄发,29日2时打印出来的。430032为寄发邮局邮编,01为寄发机器编号,我从同时得到的该局28日发信报表上看到这样的字眼“1号机器”。00006,00002则是流水号,这从收据上可以看出(图4,图5分别是图1、图2的收据)。1/1则是说明信函只有1页信纸。封舌的信息与混合信函的有相同之外亦有很大的不同。再看投递日戳,图1寄北京,期背面有两个日戳,一为99.12.29.00“北京 团结湖电报1”日戳,二为1999.12.29.16“北京 香河园9”投递日戳。这说明了,打印局、投递局均加盖了邮戳。图2挂号寄武汉,背面只有一投递日戳“武汉 上海路(投)1”。打印局没有加盖任何戳记。在混合信函开办早期也出现类似的“混乱”现象,当时,有些打印局就会在混合信函背面加盖日戳,到了投递局又加盖投递日戳,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投递日戳,当然,更多的打印局是不加盖任何戳记的。

 

  限时信函有专用的收据,如图4、5。收据编号“电函3003”。收据记录有邮资、邮件流水号、邮件号码、页数等信息。而信纸则与现在的混合信函一样为B5纸。用户的信纸若大于B5纸则会被缩小扫描后打印。信封纸210mmX235mm,封后为210mmX110mm。信封纸内面的防光措施是成片的灰白色,防光区域距纸的上、下边15mm,左、右边10mm。这些均与现在的混合信函白封中的一种完全一样,只是不知限时信函的防光措施是否也像混合信函白封一样有两种。看来,混合信函白封是因为使用了早期限时信函没有用完的信封纸造成的。

  因手中只有这么两件邮品,也就只能品尝到这些了。但愿拥有限时信函邮品的邮友能够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