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范怡模先生刊载于去年第6期第6版上的《趣谈“戳”和“邮戳”》一文,引起了我对章、印及戳的探究的兴趣,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现就我理解,谈点不成熟的意见,聊供参考罢。
根据《辞海》解释:章,一是标记,如徽章,证章;二是图章、印章,如盖章,私章。印,图章,印章。可见章和印原是同一样东西,可单称,也可连称为印章或图章。还有是旧官府把印章统称为印信,包括印、关防、钤记等。话虽如此,但关于印章的称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称呼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是也有其演变之过程。
古,称印章为“鉩”(读音“洗”,“玺(玺)”、“壐”的古字),后称“玺”。秦统一六国,皇帝的印信称“玺”,官、私所用称“印”。到了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和“印”之分称。汉制,官秩二千石以上,其印文曰“章”,称某官之章;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其印文曰“印”,称某官之印。后统称图章为印章。又见《初学记》汉卫宏《汉旧仪》记载:“丞相、将军,印龟钮,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铜印,鼻钮,文曰印”。唐以后,皇帝所用印或称 “宝”,官、私所用印别有“记”、“朱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字形随时代而变化,风格各有特点。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是权力的象征。后筒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改为朱公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品。印章的材质,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后有牙、角、水晶等,元以后石章盛行。
戳,《辞源》解释为:“用尖端触击,刺”。如《宋史·刑法志》:“熙宁六年,苏州民张朝之从兄,以一枪戳列朝父,逃去”。后又引申为刺激和拆穿。《红楼梦》六十回:“一句话戳了他娘的心”。又《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凤姐)回头向头上拔下一根簪子来,向那个丫头嘴上乱戳”。《辞海》:“戳”条:“‘戳记’的简称。如:打戳;盖戳”。从以上的解释看,在古代,戳字在作文上是用于描写心理活动和一种动作的。那怎么又成为戳记(印章)的简称的呢?不见记载,不得而知。但我揣测,是否从加盖印章时的动作引申出来的呢?再是什么时候把印章称为戳呢?最早的记载见于清·黄六鸿的《福惠全书》四《莅任酬答书扎》: “如发回书,即予前件下注某日发回书讫,上用销号小戳”。又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四十五回:“他自己做稿子,你替他胆清,用个戳子”。
人以上所述可见,所谓鉩、玺、章、印、图章、关防、钤记、朱记、花押、戳、戳记、戳子等等,均属印章,只不过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用途的不同称呼罢了。至于邮戳,不过是印章的一种。它的特定意义是:前边的“邮”字代表邮政,后边的“戳”即印章;也就是说,邮戳是是邮政部门刻制使用的印章。所以,由私人刻制使用的所谓“邮戳”,只能称为图章,区分了公(邮政)与私(私人),说明了它的非邮政性质。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