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实寄封片不是狭义的信封和明信片,而是广义地包含了所有类型的邮件(Postal matter)。虽然,在一部传统集邮展品中实寄封片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传统集邮展品始终要围绕着邮票来展示素材。因此,在传统集邮展品中展示实寄封片时也始终要盯住其上的邮票,其目的在于:
——举例说明邮票的发行。
——列举邮票在邮政应用的各个方面及其混合贴用情况。
——用不带邮票的实寄封片,举例说明邮票发行前或同期相关邮件资费的交付情况。
下面笔者将从如何利用“中国素材”的角度,深入剖析一下适用于传统集邮展品的实寄封片。
适用封片的范围
一、举例说明邮票发行的:
1.说明邮票发行时间的。例如邮票发行首日的自然实寄封;法定的邮票使用尾日封;个别的超前或延用封等。
2.说明该面值邮票发行之目的。例如,在反映该面值邮票的“基本用途”时,最重要的形式是“一票一封”的形式。另外,个别低面值邮票的发行是为了相应的邮资调整后作为补足与原邮资之差额而使用的,例如1932年5月20日国内平信邮资调为5分,而5月以前的邮资是4分,因此需要1分邮票来补足这一差额,于是在1933年发行了新版帆船4分和2分改值1分邮票以应急需。
二、列举邮票在邮政应用的各个方面及其混合贴用情况(在传统集邮展品中,这类素材的应用是封片中的大宗):
1. 在各种不同邮政业务上应用的:
——常见的业务。如平信、挂号、回执、航空、印刷品、明信片、快信(快件)等。
——特殊的业务。如保价、报值、欠资、公事、军事、包裹、盲人读物、贸易契、货样、减资、确认投递、存局候领、查询等。
——本地、外埠、国际、国际减资等。
——上述3项的混合应用,例如国际航空挂号。
2.特殊邮政用场(Function)的:
——外国邮票与中国邮票共用在一个封片上。例如古典时期的各国“客邮”邮票与大清邮政邮票的混贴封片等。
——政权更迭或币制变更时期的混贴封片。例如民国初期之清代邮票与其加盖“中华民国”票之混贴封;1955—1956年间新中国邮票新旧人民币面值邮票的混贴封等。
——在一个特殊邮政时期中派上特殊用场的。例如蒙古独立后,中国政府不承认,将贴用蒙古邮票的封片全作欠资处理;再如在伪“满洲国”发行“通邮”邮票之前,中国政府不承认信上贴用的伪“满洲国”或日本(客邮)邮票,因此寄信人为了避免该信被罚欠资,而自行同时贴上中华邮政的邮票;还有文革时期“毛主席去安源”票不被注销的特殊应用等。
——船舶邮件。这是一种中国邮票被注销外国邮戳的正确应用。
——自动化邮件。如电子邮票的应用。
——专用邮票的专门应用。例如早期的航空费(1931年4月16日以前)必须贴用航空邮票;军邮邮票用于军事邮件上等。
——其他的特殊用场。例如“限省贴用”邮票与通用邮票的混贴封片,由于当时云南省邮政局规定寄往国外的航空费必须贴用(币值含银量高的)通用邮票,而其水陆资费可贴用“限滇省贴用”邮票(币值含银量低的);另外如官方邮票在私人邮政的侨批封上的应用。
3.一般邮票作非一般使用的:
——邮票的剖用。
——普通邮票作欠资使用。
——普通邮票作附加费使用。
——其他。例如邮票作辅币长期流通后,又回到邮政领域作邮票贴用。
4.与各种邮政用品混贴的,其中包括与邮资封、片、简、信卡等的混贴使用。
5.具有特殊邮政历史价值的:
——邮资更迭时的(如首、尾日)、特殊邮资时期的。
——经特殊邮路寄递的。
——带有独特邮戳的。
——具有不寻常遭遇的。如遇难封等。
6.具有不寻常的目的地与寄发地的:
——不寻常的目的地。
——不寻常的寄发地。
7.其他:
——印花作邮票使用的。
——邮政赝品的应用。
——最大连邮票的应用。
——变体票或错体票的应用。
三、不带邮票的实寄封片,用以举例说明邮票发行前或同期相关邮件资费交付情况的:
《FIP传统集邮展品评审专用规则》中明确指出:“适用的邮票史前的(prestamp)和无票的(stampless)邮品以及邮戳,但通常不超过该展品面积的15%。”
其中所谓的“邮票史前的”邮品,是指某一国家(地区)第一套邮票发行之前的实寄封和“信札(1etter)”(参见《FIP邮政历史评审专用规则》第3条第1款),例如欧洲的所谓“史前封”。“无票的”邮品则是指在邮票发行后的实寄封上仅有相关的邮戳而没有贴用邮票者。而上述规则中对“邮戳”展示的限制是这次修订《规则》时新加上去的。主要是针对某些古典邮票的展品往往占用过大的面积展示那些集邮价值(重要性)不高的、仅仅其上邮戳不同的信销票这一弊端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显然,FIP传统集邮委员会制定和修订这一条款时所依据的是西方邮政的特点。对于中国素材的展品而言,又应如何利用这一条款?下面谈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供同好们研讨。
1. 中国邮票的史前封包括两部分:一是官方驿站封套、排单、火票等,它们都是免费寄递的,根本反映不出邮资交付的情况,显然不宜在传统集邮展品中使用。二是民信局的实寄封,有的带有交付邮资的信息,如适用的话完全可以用在传统展品上。但是参展者应认真地、正确地识别要展示的民信局封的确是在邮票史前实寄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民信局封上的纪年绝大多数用的是干支纪年,有时很难确定它是哪一个60年期间的。如果认定它是邮票史前的,最好还能提供其他持助的信息(如信中提到的事情确实发生在那年),或做出进一步分析的文字说明。
2. 无票封如何在中国传统展品中正确地应用,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存在着很有传统集邮价值的无票封片。例如,在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银元邮票之前,已面临着邮资频繁更迭,甚至在一天内也有变更,因此,原发行的一些金元邮票已不敷应用了。此时出现过各式各样的无票封片,其上反映出多样的交付邮资的办法。如果在一部金元邮票的展品中,根据上述《规则》将这种有一定分量的无票封作为“举例说明金元邮票时期的相关邮件资费的交付”,应当会受到评审员的赞赏。
如何为传统集邮展品选择适用的实寄封片
以上所述仅是为挑选实寄封片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参考范围,而不是一种限制。但也不是参展者随便从中找来一件封片就能作为展品素材展出的,他必须为其展品精心挑选最切题的、最具集邮价值的,以及最能吸引观众、特别是评审员目光的实寄封片来入集,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一部高水平的传统集邮展品。
为此,先要把握以下的总标准:
首先,要在上述范围内选用与展品主题(题目)有直接联系的实寄封片,否则其集邮价值再大再珍罕也不能入选;反之,也不能为了包容一件珍罕的东西,就盲目地将展品的主题扩大,从而造成主题拓展的不连贯,以及其他配套素材的明显空缺,这必将导致在“处理”甚至“知识”上的失分。例如,在一部《新中国新币面值“纪”字邮票》展品中,不能将一件“纪20”错体票的实寄封作为“史前”的例子放在该展品的开头;也不能因此就将原展品的题目只改成《新中国“纪”字邮票》而纲要和内容却原封不动。
其次,品相好是一件素材入选展品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要在参照同类存世封片品相“标准品”的情况下,认真为您的展品挑选最佳品相的封片。这里所谓的“标准品”是指该类存世封片品相最佳者。例如,一般而言战争时期、经济困难时期封片的品相,就不如和平时期、经济繁荣时期的品相好,因此,不能要求解放区邮票展品中的封片品相与同期中华邮政展品中的封片一样好。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封片本身的内在质量,例如,要从大量同类封片中挑选邮票本身品相完美,且与书写文字一致地贴在封正面“邮票粘贴处”,并与邮票方向一致地盖销着清晰完整邮戳的实寄封片,甚至文字书写得美观与否也可作为品相的一个条件来考虑。当然“孤品”之类应例外,因为在《FIP传统集邮展品评审指导要点》中明文指出:“鼓励参展者展出好品相根本不存在的孤品或珍罕素材。”
再者,要坚决摈弃集邮封片,例如贴有全套邮票的集邮封、带有纪念图章或印有相关图案的首日封、纪念封等,就是其再值钱,也别往您的展品中放!因为它们是评审员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素材,除非它们对您的展品有特殊的集邮价值。
还有,展品中决不能包含赝品或变造品,如果在一部展品中被评审员或专家组成员发现了它们,而参展者又没有说明展示它们的正当理由,那么其后果是发现一个,展品就降级;发现多了甚至不予评审。
最后还要特别注意:贴用相同邮票,而使用目的又完全相同的实寄封片,其集邮价值再大、珍罕性再高也不可以重复展示。
当然,就是对于一种邮票也不可能(同时也没有必要)在一部展品中将本文“适用封片的范围”中所列出的所有内容的相关封片都展示出来。只要选用其中集邮价值高又具珍罕性的封片均衡地加以展示即可。
那么,对于传统集邮展品而言,什么叫做“集邮价值高”呢? 根据前FIP主席拉迪斯拉夫•德沃拉奇克(LdislavDvoracek)先生的建议,可以将传统集邮素材(本文只涉及到实寄封片)的集邮价值分成以下4个级别:
1. 首要素材(Primary material):在实寄封片上贴用的、具有集邮价值的邮票及其应用。
——最早的应用。
——混贴的使用。
——对剖票的使用。
——对较少使用的或不寻常面值邮票的符合邮资的、在封片上独一无二的使用。
——最高记录的邮政应用,例如同一枚邮票最大连的使用。
——某种邮票的“多彩”(“multi-color”for certainissues)应用,如本文所说“一般邮票作非一般使用的”封片等。
2.次要素材(Secondary material):除上述“首要素材”所列之外的展示邮票专门或特殊应用的实寄封片。
——邮资。
——邮路。
——目的地。
——对邮票而言有集邮价值的日期,如首尾日。
——作为邮票使用的印样或印花。
3.持助素材(Supporting material):
——展示邮票“基本”应用的实寄封片,如“一票一封”者。
——值得注意的邮戳、手盖戳和注销。
4.辅助素材(Ancillary material):
——带邮戳的剪片。
——一般的邮戳和注销。
——签条。
以上便是实寄封片的传统集邮价值高低的一个参考标准。至于如何来确定一件传统集邮素材的珍罕性,德沃拉奇克先生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下的直观表格: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