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翻阅报纸,一则宣传广告引起了我——一个铁杆集邮迷的注意。原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记者节来临,按惯例要配合举行中国(上海)传媒业博览会。而博览会的主打节目当然仍是传媒从业人员与受众的互动,广告就是预告以“精彩·上海”为主题的2007年第五届第五届中国(上海)传媒业博览会之传媒业年度受众互动节,11月3日、4日在市中心淮海公园举办。其中最吸引我的一项内容,无疑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系列活动的“招牌菜”:新民晚报社向读者签名赠送纪念新民晚报创刊78周年特制首日封100枚。 作为内地最“长寿”的市民报纸,《新民晚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复刊以来,我一直是她的忠实读者。更由于新民晚报社内一直凝聚一股浓厚的集邮风气,多次积极参与上海、全国的重大集邮活动;每逢报社自身周年庆祝,通常会策划制发纪念集邮品;尤其是《新民晚报》在世纪之交创办的彩印“集邮”专版(我曾在上面发表过集邮文章),无论规模还是持续时间,在非集邮专业华文报刊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使包括我在内的上海乃至海内外集邮爱好者对这份综合性社会报纸产生一种特殊的亲近感。相比之下,今年的新民晚报创刊78周年纪念日显得较为低调,许多集邮者是事后才知道,新民晚报报社与上海市集邮总公司合作印发了个性化邮票、纪念封,9月9日上海市邮政公司还特别刻用了纪念邮戳供当日盖销邮资。只是这些纪念集邮品没有公开发售,纪念邮戳也未对外加盖,成为本年度沪产集邮品中广大集邮者可望不可及的珍品。故当我看到签名赠送的信息,不禁欣喜万分。机会难得,岂容错过?!11月3日一早赶到淮海公园正门活动现场,9点刚过已是人声鼎沸,晨练的大爷大妈们占据了多数摊位的有利地形。一圈兜下来,发现正中间文新集团的一排摊位尚空着座位,而一旁等候的队伍已排得一溜长,没见签名赠送纪念封的醒目标牌,所幸队伍头里一名工作人员手上捏着一叠信封样的东西算是给我一点提示,先找到长蛇阵的末尾排着再说吧。9点30分,新民晚报报社领导携各版资深编辑、首席记者纷纷落座,他们面前的名牌,全是天天在报纸上读到的,今日终于识得庐山真面目。伸长脖子踅摸,开始一人一张派发的正是期待中的纪念封,忐忑的心落地,又生出轮到自己是否还有的担心,毕竟只有区区100枚啊。赠送、签名有序进行,随着人龙前移,等我拿到纪念封,后面还剩40余个赠送名额,运气不错。第一个给我签名的是仰慕已久、先后编发了我两篇小文的资深编辑曹正文,发放纪念封的工作人员恰在此时介绍道:他就是“读书乐”专版的责任编辑“米舒”,我灵机一动顺势请曹老师签上“米舒”笔名,于是有了这与众不同、可能是“百分之一”的特殊签名纪念封。 手捧签名封退至一边迫不及待地细细品赏,纪念封封眉印着“纪念赵超构先生逝世15周年”字样,让我恍然大悟,报社之所以要在并非逢五逢十的年份既低调又高规格制作纪念集邮品的用意,很大程度应是想以此表达对这位生前不事张扬的新民报元老、一手主持《新民晚报》复刊的老报人的怀念。封面赵老慈祥笑意照片下面,印着他一贯倡导的“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宗旨。纪念封右上角贴的《花开富贵》个性化邮票,附票加印《新民晚报》报名和寓意“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飞燕图报徽。正当我心满意足准备离开之际,传来一位纯粹凑热闹而排队获赠签名封的大妈的嘀咕:这有啥用?我忙接口:没用,何不送给我呢?结果大妈慨然转赠,不仅封得其所;更重要的是令我独享2枚,有了显示前一枚多出“米舒”签名特殊性的普通签名实物证据。真是好事成双! |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