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台湾邮政新世纪处理大陆函件手形退件戳图录

台湾地区邮政处理大陆邮件的退件方式,笔者曾撰文在《中国邮史研究》2004年第3期(总第15期)《港澳台地区退件处理》,作为对上文的补充与完善,此文以表格、附图为主,简要文字说明如下。
    一、 行政区划
    表格依自北向南依次排列:基隆市、台北市、桃园县、新竹县、宜兰县、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南投县、花莲县、云林县、嘉义县、台南市、高雄市、屏东县、台东县等16个市、县行政区划,不再细分该区划下的行政单位,如台中市下的台中县(丰原)、台南市下的台南县(新营)、高雄市下的高雄县(凤山)等等。也不排列邮政编码。详见附表。
    二、 手形位
    手形退回戳可分左手位戳和右手位戳,(即是左手还是右手)在台湾地区邮政的手形戳中,多是右手戳,左手戳很少,据笔者粗略统计,约是9:1。
    从以上16个市县区划中,共有4款左手戳,分别是花莲县营业股(图12)、台南市新营(图17)、高雄市南沙(图19)、台东县成功(图24)。
    三、 戳名称
    手形退回戳的名称可分为“退回”戳和“寄存逾期”、“招领逾期”二类。“退回”戳处理一般平、挂信函(邮件),常有1~10条退回原因,供处理人员选择打勾标记。“寄存逾期”、“招领逾期”戳专门处理“存局候领”业务,戳记上只有“寄存逾期,退回”字样(云林县西平路邮局)或“招领逾期,退回”字样(台中市丰原邮局、彰化县中央路邮局)。
    四、 退回原因
    手形退回戳都标注有邮局名称,有的还带有稽查号,如“基隆瑞芳邮局/427”(图1)、“台北三峡稽查/435”(图2)、“桃园邮局稽查/262”(图3)、“宜兰县苏澳稽查/363”(图5)、“苗栗稽查/327)(图6)、“台中市大甲邮局/387”(图8)、“云林稽查/331”(图14)“新营稽查/312”(图18)、“屏东稽查/491”(图21)、“台东玉里稽查/499”(图22)等。
    退回原因,最简单的一句:“乡市镇欠详”(桃园邮局稽查/262),最多的10条(台东玉里稽查/499),分别是(右读,直排):一、查无此人,二、迁移不明,三、无此街路,四、街路欠详,五、查无此号,六、关闭歇业,七、路段欠详,八、拒收,九、已退租十、地址改转。多数为7条退回原因的,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8、图10、图11、图14、图15、图18、图20、图21。也有8条退回原因的(图6),有6条退回原因的(图16、图23、图24),有(5+1)条的(图17)、有(3+2)条的。(图19),有的退回原因中间有漏项的,如“新竹和平代”(图4)的“退回原因”中第“五、六”就漏数字项。
    五、 处理方式
加盖手形退件戳也有多种形式:
    (1) 直接盖在信封上。有使用谈蓝色、天蓝色、湖蓝色、紫蓝色、深红色、浅红色等数种颜色油墨加盖的。多数盖在信封正面无文字的空白处,也有盖在“联邮挂号函件”条形码签条侧边,邮件处理中心再加贴“R/AMF”条形码不干胶签条时,退件处理后常使戳记被部分覆盖。
    (2) 盖在纸上然后再浮贴在信封上。手形戳加盖在纸条上也有多种形式,有的是盖在一种“候领通知单”的背面;有的是盖在“投递挂号函件收据”的背面;有的盖在“招领通知单”背面;有的用“国内快捷”便条加盖;有的是拍纸簿背面或正面有图案的部分加盖;有的就是一张普通白纸,等等,不一而足,多有随意性。但一般加盖很认真仔细,浮贴牢固,不影响退寄回程的投递。
    (3) 极少数手形退件戳为全英文(图16),会同时再加盖一方较大规格的矩形退件戳,为英、中文对照的。也有在手形退件戳旁边再加盖一矩形的全英文选项的退件戳或加盖一枚与手形戳内容近似的矩形中文退件戳。情况也有多样不同。
    (4) 一般情况下,当手形退件戳上没有“稽查”及三位数编号时,会另外用红色油墨专门加盖一个有三位数编号和“稽查”字样的专用戳,这种戳上部半圆下部矩形,以明确责任。“稽查”二字有左读和右读二种情况。也有不标“稽查”字样而标邮局名称和三位数编号的图章,也有加盖处理人员私章的。
    (5) 也有在信封上另外人工手写红色或蓝色文字“地址欠详”或“无此地址”等的。
    (6) 从台湾退回大陆的给据函件上,在到达台湾时已先期贴上的“联邮挂号函件”条形码签条,绝大部分被“R/AMF”不干胶签条覆盖。
    六、 最大尺寸
    由于手形退回戳属下规则形状,附表在标注尺寸时是取其水平、垂直二个方向的最大投影尺寸,作为最大尺寸,单位是MM(毫米)。
七、 其他
    手形退件戳图形是从实寄封上扫描后抠下来的,同时部分戳记内容又盖在浮贴单式或其他戳记复盖上,扫描困难,或是被“R/AMF”签条覆盖部分内容,故部分戳记的图形缺乏完整或不清楚。信封上原件戳记是完整清楚的,特此说明。
    (图略,详见《中国邮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