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浙江好友张晟寄来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创办的油印学术性刊物《集邮论坛》。他在来信中说:这个油印的《集邮论坛》本来就扔在老房子的角落里,现在把它们清出来当宝贝一样,毕竟是我集邮生涯中一段非常有激情、有意义的经历,存下来全套三册,品相较好的没有几套,现寄赠您一套,请不要见笑,尽管它的粗糙浅简其貌不扬,但也算一份早期的邮刊吧,可以见证一段历史!
创刊于1988年5月的《集邮论坛》,虽只办了三期,但为邮史却留下了值得一书的册页。在那个激情的集邮年代,自办刊物如雨后春笋,油印刊物上千计。据江苏李宁主编《中国民间邮刊录》中收入的民间邮刊截止1988年元月底,计七百余种,尚不含未录入和随后发行的,而据新加坡集邮文献收藏家冯锦濂先生1994年统计的数字,全国已印行的中文集邮报刊达3848种,由此可见,邮市的火爆引发了集邮刊物的泥沙俱下。随着邮市的逐渐降温,邮人的兴趣转变,集邮爱好者的理智更趋成熟,加之时代的变革,现在这种油印刊物已不多见了,但它毕竟记录了邮坛的雪泥鸿爪,值得一读!
《集邮论坛》油印32开本,发行量200份,设有“邮学研究”、“集邮杂论”、“集邮文艺”、“集邮文摘”等栏目。第1期红色封面,由已故集邮大师张包子俊题写刊头,杨勇伟、方培基等元老分别题字祝贺,20页,主要邮文有:创刊词、T96上的龙形装饰(俞卫国),龙年明信片一瞥(武子林),发展大好形势提高集邮水平(孔浩鸿)、自贡“龙宫”游(宁平)、略谈我国民刊之现状(宋徴),也议地方办刊(林治斌)。该期由蓝、黑两种油墨印刷。
第2期1988年8月发行,黄色封面,黑色油墨印刷,16页,主要邮文有:为邮学研究工作进言(朱碧波),发展集邮要大力宣传“趣味性”(赖景耀)、百家争鸣方显邮坛之兴旺(江之)、比较中见优势(黄伟庆)、普票也应印志号(唐志敏)、小议专题邮集的内容(谢立竿)、简谈集封和邮政(俞卫国)。
第3期1988年11日发行,黑色油墨印刷,16页,蓝色封面,主要邮文有:应该从这里做起(朱碧波)、邮票拍卖异议(夏雪球),谈谈纪念封上的纪念邮戳(林治斌)、纪念张身份之争(郭润康)、请别“扣留”落地戳吧(赵世峥)、下笔前请三思(黄伟庆)、泰山邮票赏析(李宗鉴)、岁末寄语。
民间邮刊大都如昙花一现瞬间而过,《集邮论坛》也不例外。正如张晟友所说:1988年办的《集邮论坛》全凭年少热血冲动,急于想干出一番事业,加之自小就喜欢文学、美术之故,而“集邮”所谓有高雅之兴趣,才办了这种纯邮学性的小刊。在办此刊之前,也办过几份邮刊如《钱江邮讯》、《钱江之子》,但都是邮品出售之类的,发行量也在200份左右。《钱江之子》只出6期,其中1~4期为邮文代售兼顾,第5期为纯邮学,内中不乏名家之作,如郭润康、孙保轩、方培基、钟韵玉、武子林等。第7期改为《钱江邮讯》,也只出3期,最终都还是未能坚持下来,其主要原因是工作调动,以至《集邮论坛》只出3期就停刊。虽只单薄的三册,在当时的邮坛,却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无独有偶,2005年由齐鲁邮学研究会和大众专题集邮会联合主办的邮刊,刊名也是《集邮论谭》,虽是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大不一样了,“坛”可作舆论的阵地之解,而“谭”同“谈”,是一种言论,两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有“谭”才会有“坛”,所谓“论坛”者也!愿集邮之人在这个“坛”中永远“潭”下去,经久不衰!
远去的《集邮论坛》,远去的记忆……
创刊于1988年5月的《集邮论坛》,虽只办了三期,但为邮史却留下了值得一书的册页。在那个激情的集邮年代,自办刊物如雨后春笋,油印刊物上千计。据江苏李宁主编《中国民间邮刊录》中收入的民间邮刊截止1988年元月底,计七百余种,尚不含未录入和随后发行的,而据新加坡集邮文献收藏家冯锦濂先生1994年统计的数字,全国已印行的中文集邮报刊达3848种,由此可见,邮市的火爆引发了集邮刊物的泥沙俱下。随着邮市的逐渐降温,邮人的兴趣转变,集邮爱好者的理智更趋成熟,加之时代的变革,现在这种油印刊物已不多见了,但它毕竟记录了邮坛的雪泥鸿爪,值得一读!
《集邮论坛》油印32开本,发行量200份,设有“邮学研究”、“集邮杂论”、“集邮文艺”、“集邮文摘”等栏目。第1期红色封面,由已故集邮大师张包子俊题写刊头,杨勇伟、方培基等元老分别题字祝贺,20页,主要邮文有:创刊词、T96上的龙形装饰(俞卫国),龙年明信片一瞥(武子林),发展大好形势提高集邮水平(孔浩鸿)、自贡“龙宫”游(宁平)、略谈我国民刊之现状(宋徴),也议地方办刊(林治斌)。该期由蓝、黑两种油墨印刷。
第2期1988年8月发行,黄色封面,黑色油墨印刷,16页,主要邮文有:为邮学研究工作进言(朱碧波),发展集邮要大力宣传“趣味性”(赖景耀)、百家争鸣方显邮坛之兴旺(江之)、比较中见优势(黄伟庆)、普票也应印志号(唐志敏)、小议专题邮集的内容(谢立竿)、简谈集封和邮政(俞卫国)。
第3期1988年11日发行,黑色油墨印刷,16页,蓝色封面,主要邮文有:应该从这里做起(朱碧波)、邮票拍卖异议(夏雪球),谈谈纪念封上的纪念邮戳(林治斌)、纪念张身份之争(郭润康)、请别“扣留”落地戳吧(赵世峥)、下笔前请三思(黄伟庆)、泰山邮票赏析(李宗鉴)、岁末寄语。
民间邮刊大都如昙花一现瞬间而过,《集邮论坛》也不例外。正如张晟友所说:1988年办的《集邮论坛》全凭年少热血冲动,急于想干出一番事业,加之自小就喜欢文学、美术之故,而“集邮”所谓有高雅之兴趣,才办了这种纯邮学性的小刊。在办此刊之前,也办过几份邮刊如《钱江邮讯》、《钱江之子》,但都是邮品出售之类的,发行量也在200份左右。《钱江之子》只出6期,其中1~4期为邮文代售兼顾,第5期为纯邮学,内中不乏名家之作,如郭润康、孙保轩、方培基、钟韵玉、武子林等。第7期改为《钱江邮讯》,也只出3期,最终都还是未能坚持下来,其主要原因是工作调动,以至《集邮论坛》只出3期就停刊。虽只单薄的三册,在当时的邮坛,却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无独有偶,2005年由齐鲁邮学研究会和大众专题集邮会联合主办的邮刊,刊名也是《集邮论谭》,虽是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大不一样了,“坛”可作舆论的阵地之解,而“谭”同“谈”,是一种言论,两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有“谭”才会有“坛”,所谓“论坛”者也!愿集邮之人在这个“坛”中永远“潭”下去,经久不衰!
远去的《集邮论坛》,远去的记忆……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