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邮报》总第794期刊载了江流、王晓强先生的《“首批封”提法不规范》一文,对总第739期彭敦运、罗上斌先生的《首批封》一文将侨批局第一批实寄封称作“首批封”的提法提出质疑。文章认为,“首批封”一词不但文法不通,而且未显特征,还是称“首侨封”较好。对此,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笔者认为“首批封”的文法是通的。熟悉侨批的人都知道,“侨批”一词源自闽南语,意为“侨信”。但在闽南方言中,“信”与一批两批的“批”都读作“批”(pue)。也就是说,“信”虽然叫作“批”,但“批”却不一定是“信”。“首批封”不能错误地理解成“首信封”,而应是第一批实寄封。所以它并不存在着文法不通的问题。 在侨批业务的术语中,“批”和“信”还结合成“批信”一词。历史上,侨批局与传统的民信局都是民间私营的通信机构。严格来说,侨批局也属民信局范畴,故有华侨民信局之称。民国22年(1933年),交通部邮政总局为便于区别起见,将专营国内普通信件的私营信局,定名为民信局。将专营国外侨民银信及收寄侨民家属回批者,定名为批信局。①这里的“批信”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是按照江、王两先生的逻辑,“批信局”岂不成了“信信局”了吗?这种逻辑显然是行不通的。关于“批信”一词的形成,有个很长而复杂的过程。一般说来,侨批局服务的对象大多是同地区旅外的侨民,范围相当有限,加之旧时南洋与国内航运不便,批局不可能随时为客户发送侨批,而是要收集一大批后,再候船期发送。也就是说,侨批都是一整批地送来,鲜有一两封的散件,回批亦是如此。早期,批局和华侨借用了“批子”、“客信”、“批文”、“回批”等来表示信件。后来又发展成为“客批”,最后转化成“批信”,这个过程是通过大量“—批”、“一帮”的信和款来完成的。②所以说,“批”和“信”不能完全画上等号。 江、王两先生认为“首批封”提法不妥的另一个理由是未显特征,并列举了“公函封”、“军邮封”、“欠资封”、“手绘封”等富有特征的名词,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侨批封”这个词才是同上述名词同—类型的集邮名词。笔者认为,不能将“首批封”同“公函封”之类的名词混为一谈,而应将其同“首日封”、“首航封”等“首”字类的名词类比,只是“首批封”的应用范围可以广一些,不必局限于侨批。就像首日封—样,大家都知道它指的是新邮发行首日封,但它还可以分为“官方首日封”、“自然首日封”等类型。甚至还有人将“首日封”一词的应用范围延伸为“邮资调整首日封”、“风景日戳(启用)首日封”、“xx(邮政业务)开办首日封”等等,后面几种提法虽然有待商榷,但它们却早巳被许多集邮者所接受。那么,“首批封”的应用是否可以是XX侨批局首批封”,也可以用作“xx邮政局首批封”或“xx民信局首批封”呢? 笔者以为,就如同“首日封”、“首航封”等抓住了“日”和“航”这些特征,“首批封”也抓住了“批”这个字,意为第一批实寄封,把它定为一个新的集邮名词又有何妨。反观“首侨封”这个词,却显得非常别扭。既不科学也不规范,鲜有人能理解其中有什么含意。如果说要抓住“侨”这字来突出华侨这个特点,而为侨批局实寄封定名的话,那也只有“侨批封”这个词最为恰当,而非其它。
注释:①1933年12月8日邮政总局致各邮政管理局、一等局第1205号通饬。 ②王朱唇《侨批研究二题》,《晋江侨批论文集》。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