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普资封片的特性、名称与收集

 

新中国从1956年始发行普资封,到1999年只发行了十余种;从1951年始发行普资封片,到1998年只发行了10余套。可见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新中国发行的普资封片套数少、印量大。但是从20世纪末始,普资封片铺天盖地而来,令集邮者无所适从,普资封片的性质开始蜕变。


  普资封片的特性


  从《中国集邮大辞典》对普通邮资封片的定义中可知,普通邮资封片有如下特征:一是供人们通信需求;二是邮资图属于普通邮票选题;三是根据需要可多次、大量印刷。


  其实,普资封片并不适应我国“国情”,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国人习惯所致,二是推广不力,如普资封片没有在全国邮政窗口普遍销售,没有向人们宣传使用普资封片的好处等,所以普资封片在我国的境遇不是很妙。只是随着集邮活动的再度兴旺,集邮水平的不断提高,集邮者收集和使用普资封片的才开始多了起来,但非集邮者依然如故。


  邮政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利用普资封片推出广告业务,普资封片的发行随着广告业务的繁荣,发行套数增多,套与套间隔越来越近,三个特征只剩了“根据需要可多次、大量印刷”这一条。可见普资封片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但不管其内涵如何变化,普资封片由国家邮政主管部门发行这一点始终未变。


  普资封片的名称


  利用普资封片推出的广告业务一出现,集邮者就始终在谈论普资封片的名称问题。从这项业务推出之初,我们发现不少策划者将目标锁定在集邮者身上,当时我们经常见到集邮报刊上的广告,称这些加印广告图文的普资封片为“美术邮资明信片”、“XXX邮资片”等等,起初出现这样的称谓,大有迷惑集邮者与JP、TP等相混淆之嫌。随着这些封片的大量涌现,又有相当一部分人倾向于称其为“加印邮资片”、“商函广告邮资片”,最近又出现了“地方邮资封片”的称谓,令集邮者无所适从。


  这些普资封片的大量涌现,是邮政部门大力开展邮资广告封片业务的必然结果。这项业务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普通邮资封片为载体,根据客户的要求加印图文,通过邮政渠道宣传企业形象、产品及其它商务活动,特别是今年来,当客户定制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可给予专用的邮资图。邮政部门对这项业务的称谓十分明确,即“邮资广告明信片”或“邮资广告封”。尽管这项业务的灵活程度越来越大,但“邮资广告明信片”或“邮资广告封”这个名称一直没变。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只是邮政部门利用普通邮资封片开展的一项广告业务,而不是开发了新的邮资票品,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再对其名称多费口舌。


  普资封片的收集


  集邮者对所收集的邮品普遍存在着求全的心理,当普资封片刚兴起时,尚能及时收集齐全,但随着邮政部门加大开发力度,此类封片层出不穷时,就集不胜集了。由此,不少收集者从热衷于收集发展到对邮政部门大力开发此项业务的怨声载道。笔者认为我们大可不必责难邮政部门,邮政部门发行的邮资票品并不全是为集邮者服务的,他们不但要考虑各行各业的需求,也要顾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此,我们面对泛滥的普资封片,不该惊惶失措,而应该根据自己的财力、精力和需求有选择地收集。


  收集普资广告封片大致可分传统和专题两种方式,传统收集注重版式变化,因此类封片数量繁多,印刷次数频繁,承印厂家众多,给传统收集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当然收集应在自己精力和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选择—个或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开花结果是伸着巴掌抓不住关键所在,自然难出成效。


  专题收集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1、可根据自己喜好收集,如笔者就出于对自己职业的喜爱,专门收集加印港口图文的普资封片,收集整理趣味浓浓。2、根据类别收集,如专门收集“马踏飞燕”加印片、回音卡或门票等。3、根据自己编组的专题邮集的需要来收集。


  普资封片属于邮政用品,但加印的图文属不属于有效的专题信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属于有效的专题信息,但因为它发行频率较高,加印的图文随客户定夺,随意性较大,因此要慎用和少用。可确定这样的原则:具有相同专题信息时,优先选用邮票和邮资封片;独有专题信息时,可放心使用。当然,除编组竞赛性邮集外,就不必考虑这个问题了。


  相关链接:普资封片的定义


  普通邮资信封:印有普通邮票图案,多次印刷,大量发行的常用邮资信封。


  普通邮资明信片:简称普通邮资片,印有普通邮票图案,大量发行的常用邮资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