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

[组图]隶书起源之迷

我国邮政将发行《中国古代书法——隶书》邮票一套,这是继《中国古代书法——篆书》之后又一套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的邮票,引起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关注。但是,比邮票更迷人的应该还是隶书的起源。
    隶书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瑰丽的珍宝之一,是我国自有文书以来的第二大书体,直贯秦、汉、魏、晋六朝,代篆书而盛行于世。唐以后虽然楷书占据统治地位,但隶书仍然流行,以至今日。
    隶书相传是秦代书家程邈所作。程邈,秦代下杜人,初为县之狱吏,他对文字很有研究,后因得罪了秦始皇,被囚在云阳(今陕西省淳化西北)狱中。他感到当时官狱公牍繁多,篆书结构复杂,书写不便,因此就在原来大小篆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削繁就简,变圆为方,拟定了一批日常应用的标准隶书,成隶书3000字奏之。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而且起用为御史,并以其所创造的隶书发交官狱应用佐书,故曰“隶书”。所以世称程邈为“隶书之祖”。
    虽然程邈被称为“隶书之祖”,但自古以来对隶书起源的争论从没有停止过:据《水经·谷水注》所记,隶书早在始皇前400年齐太公六世孙胡公棺上已经发现了。至少可以证明隶书是古代广大劳动人民在日常应用中日积月累创造出来的;1980年,四川省青川县发掘了一处战国时期的土坑墓葬群,在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两件木牍,其中一件木牍有三行墨书文字,字迹尚清晰可辨,书体是属于初起的隶书。据考证,书写时间为战国时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比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早88年。这种书体虽然基本上仍是篆书结构,但含有较多的隶书笔意,且笔画带草;而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秦始皇时期竹简上的“秦隶”(又叫“古隶”)字体与四川青川木牍上的字迹大体近似,因此有人推测隶书源于先秦战国时期,由大篆发展演变而成。至秦代,在变大篆为小篆的同时,对战国时初创的隶书进一步整理后才发展成为“秦隶”。而近年来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湖南长沙马王堆等地的秦汉简帛书和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简书也有篆书(草篆)到隶书这一过程的痕迹。而隶书的真正定型和确立为标准字体则是在汉代。
    到目前为止,谁都无法真正证明隶书的起源究竟是在何时,也无法确定隶书究竟是谁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