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澳股票怎可长期技术买入?澳大利亚四大银行纸上富贵

   外强中干好运不再

   8月30日,周四。看过独立经济分析机构Variant Perception创办人兼主编泰珀(Jonathan Tepper)文章《偏安南国 好运不再》(Running Out of Luck Down Under)(《信报》编辑另起标题:《澳大利亚衰落 潜伏暗涌》)的读者,应该同意泰珀对袋鼠国经济前景相当悲观,以“外强中干”来形容,非常贴切。

   在作者眼中,澳大利亚财政预算15年来年年有盈余、债务对GDP比率偏低(2008年为16%,今虽增至约30%,但以发达国而论,仍属较低水平),殊不足恃,理由是澳大利亚的银行极度依赖外来资金,而该国经常账户持续录得赤字,国际投资净头寸(澳大利亚人持有的海外资产减去外国人持有的澳大利亚资产)深深处于负值,意味一旦外资大规模撤走,澳大利亚马上便会陷入国际收支危机。情况一如求救前财政状况不算差、但在银行“失血过多”下给拖进深渊的爱尔兰和西班牙。

   换句话说,澳大利亚表面虽风光,但只要银行危机一个浪卷过来,政府、央行被迫出手,澳大利亚经济的“底蕴”便会无所遁形。而促使危机爆发有两大因素,一为中国增长加速放缓,拖累澳大利亚资源出口;二为当地楼市泡沫爆破,拖垮澳大利亚银行业。

   估值昂贵“假象”

   8月20日的投资者日记中,老毕曾引用《经济学人》环球楼价指标,指出以楼价对租金以至收入比率计算,数“砖头有价”,香港、澳大利亚非此即彼。然而,香港经历过楼市泡沫爆破洗礼,今天楼价虽狂态复现,但有人快活有人愁,不过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财富转移。反观澳大利亚,楼价与1997年相比升了215%,家庭资产以至银行体系,跟楼市荣辱已到了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的地步,情况一如1997年“爆煲”(亚洲金融危机泡沫破灭,编者注)前的香港。

   澳大利亚若给泰珀不幸言中,“荷兰病”发作,当地经济盛极而衰势所难免。然而,令老毕略觉意外的是,作者一方面对澳大利亚国际收支危机四伏、楼市泡沫无以为继言之凿凿,另一方面却在投资建议中保留对澳大利亚股票“长期技术买入”的评级。老毕并不了解Variant Perception如何界定“长期技术买入”这个建议,而作者亦明言澳大利亚的矿业及金融股不宜沾手,投资者应集中吸纳防守类股份和工业股。可是,澳大利亚四大商业银行和两大矿业巨擘基本上已雄霸整个澳大利亚股市市值。泰珀建议投资者长期买入澳大利亚股票,却劝人对矿业和金融两大板块避之则吉,试问还可以买什么?

   我倒觉得,泰珀这篇分析带出了不少关于澳大利亚银行股的重要讯息。此等论点,在彰显澳大利亚银行既不如想象般稳健,“四大”又无一不是TBTF(大到不能倒)金融机构,也许这才是泰珀把澳大利亚跟爱尔兰、西班牙相提并论的根本原因。

   然而,我最感兴趣的,还数澳大利亚银行股在发达世界中鹤立鸡群的估值。在8月24日的日记中,老毕于文末介绍了澳大利亚银行股的概况。以市值而论,四大商业银行(澳纽银行集团、西太平洋(5.47,-0.06,-1.08%)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和联邦银行)已撑起澳大利亚整个金融板块,市值合计达3000亿美元,全球只有中美银行股总市值胜出,欧洲区银行股加起来也不如一个袋鼠国的四家钱庄。

   假设阁下是“四大”的管理层,面对楼市高处不胜寒、未来融资难度增加,而你又不愿以高成本争夺存款,阁下会不会利用股票有价的优势,考虑通过并购降低对离岸资金(批发市场)和按揭等国内业务的依赖?

   野村证券最近就针对这个可能性作出研究认为,对澳大利亚“四大”最具吸引力的并购目标,是存款基础达到3600亿美元、近期在美国丑闻缠身的渣打集团(2888)。

   苏州过后无艇搭

   野村承认,要“吞下”渣打绝不容易,而且交易结构可能十分复杂,渣打估值虽内含所谓的“亚洲溢价”,但跟澳大利亚四大商业银行相比,瓣瓣皆有折让(见【附表】)。受美国丑闻冲击,渣打股价高位回落,这只会令其吸引力有增无减,若“四大”确有并购之心,绝对有能力付出比渣打市价高三成以上的溢价。

   从【附图】可见,澳大利亚“四大”对长短期离岸批发资金的依赖,都在三成四至四成六之间,而渣打只是23%。后者资金多达77%来自客户存款,对渴望减少依赖离岸批发资金的澳大利亚银行,吸引力不言而喻。

   不过,在老毕看来,澳大利亚银行决定“走出去”,最大诱因也许是泰珀提出的警告很快便会成为事实,不把握当前机会出手并购,苏州过后恐怕无艇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