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草民乱弹:当前楼市的三个特点

草民乱弹:当前楼市的三个特点

楼市连续几个月“雄起”,“金九”突然“疲软”。成交似升非升,房价似跌非跌,调控不温不火,媒体不冷不热,连博客编辑也懒洋洋打不起精神。不难看出,“金九”平淡如水,闹市突然平静,具有三个明显特点:
 
一是调控降调。由于经济持续下滑,稳增长上升首位。昔日几乎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毫不动摇”明显减少,也许久未见有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推出。偶有住建部官员喊话和地方政府表态式重申,亦已难以引起市场强烈的反应,即便是盘锦的枪声,也未引发媒体的“强烈震惊”。两年多的调控实践,已使主管部门明了,“喊话调控”和“打压调控”并不能解决楼市的根本问题。相反,地方政府收入大降举步维艰,说明没有真金白银显然是纸上谈兵。于是,在“增加供给”的口号下,各地纷纷推出“地产盛宴”,久违的高溢价势头再次出现。北京9月20日总计出让4宗住宅用地,一日进账38.45亿元。其中,有两块住宅用地的溢价率超过50%,有一宗甚至达到了122%。当然,政府加快供地,有利后市的供求平衡,但地价依然不断上涨,也让我们再次见识高房价是如何调控出来的了。因为傻瓜也知道,在这些高溢价地块上是不可能盖出“房价合理回归”的房子的。好在“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无酒再征税”。为了走出困境,地方政府一面高价卖地大肆呑金,一面故伎重演以万亿地方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嗓门小了,推地快了,至于“房价合理回归”似乎已难以兼顾了。

二是房企低调。楼市英雄起四方,有地就是草头王。习惯了被打压的房企已经不再大呼小叫,他们深深明白,在扭曲的市场上,发展为先生存为本。经过几个月的成交回暖,不少房企手中有了白花花的银子,于是睹性又起纷纷上阵一博,利用政府集中供地之机,开始新一轮抢地。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9月5日至9月24日,万科、恒大、华润置地以及金融街四大房企接连征战全国各地土地市场,20天内共斥资近145亿元跑马圈地。我们看到,在去库存压力依然很大的背景下,诸多房企一边再次上演抢地潮,一边收窄优惠盲目涨价,有的甚至捂盘惜售等待涨价,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豪睹房价上涨预期。因为大佬早就放风,明年3月房价将会因供求失衡出现暴涨。尽管不少业内人士对此公开质疑,但对房价还会上涨却已然形成共识,就连“空军一号”谢国忠日前也改口称“一线城市好地段房子有可能保值”。多年的调控实践已让开发商十分明白,他们永远也猜不透政治家们的心思。自已的事必须自已干,只有自已才能救自已。与其继续无聊地争执房价涨跌,还不如看准行情捷足先登。于是,争论少了,声音也就小了。因为房企比谁都明白,在行政高压下任何抗争都无济于事。退,必死无疑;进,也许还有一线生机。看准时机,再睹一把,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三是刚需变调。自5月以来,楼市逆势回暖房价止跌回升,迫使诸多手握房票的观望者纷纷出手。淡季不淡旺季不旺,已使人们很难辩别楼市玄机。但经济下滑,通胀压力,政府推地,经济刺激,已让普通百姓看到房价即使不会暴涨但起码已难“合理回归”。人们终于明白,造成高房价的原因不仅仅是开发商,政府的高价地、高税费和官员们的腐败更是难辞其咎。宫女怀孕了,仅拿望风的太监问罪,显然已经难以服众。于是,许多人开始从本质上厘清房价疯涨的深层次原因,把对高房价的怨气发泄从开发商那里转向更多的层面。也许基于此,争论的少了,骂人的也少了。事实上,骂了这么多年,又有什么用?骂来骂去,房价依然在骂声中成长。房价“愈骂愈涨”、“愈调愈涨”终使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心理预期开始逆转,纷纷告别浅薄不再辱骂,转而埋头挣钱,理性看市了。

温家宝总理9月20日访欧时坦言自已“努力十年两大遗憾”:对华军售解禁和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没有得到解决。对华军售未能解禁出自政治原因和老美作梗。欧盟未能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应该说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已清醒认识到,在我们这个权力决定经济,行政强控市场,贪腐盛行,市场扭曲,政府过多消耗了民众的信任,官民矛盾日益尖锐的环境下,只有加快政治、经济和市场化改革,我们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调控降调,房企低调,刚需变调,有利楼市理性平稳。然而,平静之中不平静,楼市无声胜有声。眼前这种平静,是大涨前的寂静,还是大会前的妥协,我们还须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