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展望中国房地产的未来?这不仅是一个行业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中国经济命运的宏观问题。
2003年之后,中国的房产投资开始不断升温,一直持续到2010年的“高热”阶段。以北京为例,从2004到2010年的6年间,内城四区的平均房价从6000元/平方米上升到了55000元/平方米,几近10倍。
住房本身有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近10年来中国房价年年“水涨船高”表象背后的实质是:住房从“房子”(消费品)到“房产”(投资品)的嬗变,住房的投资属性被放大,而在某种市场条件和环境下,投资可以演变成投机。为了应对房价的快速上涨,自2005年来国家实施了多轮房地产调控。2010年的房产调控措施正是集中针对房产投机和过度投资,因而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中国房地产高热
首先,中国房地产本身的发展是否真的过热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考察房地产业的诸多量化指标入手,来给中国的房地产业把一把脉。根据国际通用的指标并且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选择了如下的指标进行考察:
●房地产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过高):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房地产投资额占GDP的比重一路上扬,从2000年的5.48%增加到2004年的9.64%,2011年已达13.1%左右;美国从1929年到2011年,房地产固定投资在GDP中的占比在2.5%~9.5%;日本从1950年到2008年,住房投资在GDP中的占比在2.9%~9.0%。
●房价收入比(过高):从1996~2011 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在5.5~8.1 的区间波动,其中最低的1996 年为5.64,最高的2009 年为8.03;美国2000~2012年的房价收入比基本维持在3~5的水平;1988~2010年,日本的房价收入比经历了涨落的过程,1988~1990年的三年间,随着日本房地产升温,从1988年的6.7逐年上升,到1990年达到高峰(9.2),之后随着房产泡沫的破裂开始回落。房价收入比从1991年的8.8一路下跌,1992年跌至6.0,1996年跌至5.0,之后在4.5左右波动,2004年为4.5,2010年为4.6。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