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2012年8月的鄂尔多斯(600295),到处是停工的烂尾楼和焦急的讨债者。据当地一位开发商称,80%以上的建设项目都已经停了,而这些房子的投资60%以上来自于普通市民。据悉,该市90%以上的家庭都拿出了钱投资房地产。
鄂尔多斯楼市泡沫破裂似乎并不意外。早在一年多前,媒体就称鄂尔多斯为“鬼城”。花费60亿元巨资打造的康巴什新区成为鄂尔多斯房产泡沫的最佳标本。在这里,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宽阔空广,成片的住宅区却人烟稀少。如今,鄂尔多斯原本看似坚硬的楼市泡沫终于轰然倒塌。虽然鄂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房地产开发模式在全国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其楼市“崩盘”,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对倚重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乃至对当下的楼市调控,无疑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首先,一个城市的发展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仅靠大资金、大投资、大建设的发展模式,究竟能走多远?鄂尔多斯市虽然地处偏远,但却具有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储量。最近5年,正是凭借疯狂的煤炭大开发,鄂尔多斯迅速成为国内“暴富”最快捷的城市。有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鄂市财政收入239亿元,GDP总量2643亿元,人均
GDP更堪称“富比香港”。但在靠资源开采迅速发家致富后,当地政府却无心于费时、费力、费心血的煤产业深加工借此打造煤化工产业链,而是迅速地展开了一场“建楼”、“造城”运动,以期通过资金轮番炒作,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统计显示,2010年鄂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多达惊人的1898亿元,其中约一半投向了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到GDP的70%还多。就在楼市调控风声鹤唳之际,鄂市新开工的商品房面积仍高达2000余万平方米。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资源型城市如果无法突破自身固有的缺陷,不是通过发展实体经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是固步自封地靠粗放型和资本炒作发展经济,那即便出现一时的繁荣,往往也是“昙花一现”。
其次,靠民间借贷支撑的房地产建设难有牢固的地基。据媒体报道,去年以来楼市调控史无前例地收紧,鄂市房地产生意迅速冷却。根据相关调研,鄂尔多斯银行对开发商一直持比较谨慎的放贷原则,使得当地开发房地产的资金来源超过80%依赖民间借贷市场。据悉,此前因资金链断裂自杀的中富地产股东之一王福金,就是因为“国电富兴园小区”住宅项目先期垫付购房人70%的房贷,而预售证迟迟未获批,无法从银行拿到贷款,导致资金出现严重不足,无法偿还债权人本息。事实上,当开发商利用高利贷滚动进入房地产开发中时,债务风险就已经埋下了随时爆发的种子。当楼盘长期大量空置无人问津时,趋利的民间资金就会选择“用脚投票”,甚至产生恐慌性撤离,开发商资金链断裂也就在所难免。类似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危机带来的链条式反应乃至雪崩,也在另一角度形成了对金融体系改革的倒逼。我们应通过金融体系改革,通过对民间金融的规范化、阳光化,将民间资本引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同时将“高利贷”和“影子银行”驱逐出场。
再次,地方政府靠卖地维持收入的“土地财政”不可持续。事实上,造成鄂尔多斯如今的楼市危局,地方政府难辞其咎。有媒体报道,在地方政府主导的新城开发陷入危机之后,去年9月份,鄂尔多斯市政府还曾动员各级金融机构积极向上争取信贷规模,特别是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商品房按揭贷款发放力度。但鉴于国家调控政策,银行在授信方面难以松动。随后,地方政府启动了75亿元的财政资金,通过注入当地的商业银行,来向房地产企业贷款。无疑,这种靠堆高房地产泡沫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的结果便是任何一环的资金链断裂,都会导致游戏参与者玩火自焚。
鄂尔多斯楼市泡沫的破裂,无疑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从严房地产调控”背景下仍不断搞“微调”小动作的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据媒体最新报道,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在地方版“7万亿”投资冲动的氛围中,中国多个财政吃紧的城市又开始重走卖地老路,在土地市场上动作频频。要知道鄂尔多斯楼市“崩盘”殷鉴不远,如果各地政府不能够吸取教训,正视土地财政的危害,放弃对楼市泡沫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下一个鄂尔多斯的出现,或许并不遥远。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