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李村房价6000? 业内解析宏观经济与房地产走向

最近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奥运会如火如荼,各国选手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对于英国筹办的本次奥运会确实有我们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比赛场馆的搭建,用了可拆卸回收的环保材料,准备在奥运结束后拆除部分场馆,或看是否可以卖到下一个奥运举办国家巴西,这方面充分考虑了这种大型国际赛事对场馆资源的集中需求和以后控制场馆的运营经济,是一种高效利用资源的经济行为。

由此也联想到经济学,特别是宏观指标在房地产行业经济走向风向标中的作用,正如我们大家经常关注的GDP和CPI指标,中国保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GDP的两位数高速增长,最近开始放缓,2012年第二季度GDP指标跌到了7.6%,十几年来首次破了八;CPI指标也进入了“2时代”,是一种经济减速探底的表现。但大家不太关注另一个指标M2(广义货币供应量),而名义货币供应却以每年17.8%的速度上升着。2001年M2供应总量为13.8万亿元,10年后为72.6万亿元,而且2012年制定的M2增量力争为14%。2001年的M2/GDP比率为140%,至2010年,这个比率飚升到184%,远远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而且,这里的M2数字还不包括隐性的、表外的信贷扩张。

若把比较的区间延长到近30年,中国的广义货币增速是年均24%左右。许多人惊叹中国高速增长的奇迹,其实,持续多年的高增长之谜,其中之一就是超额货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的高增长伴随着结构性失衡,最突出的当属房价上涨过快、资本收入上涨速度远超过工资收入上涨、地方债务负担激增、通货膨胀卷土重来。这个不难理解,广义货币的供应量一定要超过市场上所有的商品的价值总和,若正好相等,则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流通才能进行,所以要大出一定比例,同样对于超额货币驱动的道理也很简单,就像要让平静的水面产生波纹,就要往水里扔石头,扔进去的石头越大波浪越大,覆盖面越宽。但一般M2增大,刺激GDP升,也会带动CPI指标上扬,但中国对CPI控制的却相对低,这跟中国政府对物价水平的统一调控也有必然关系。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从2001年到2011年这十年的时间里货币的供应量基本增加了6倍,通俗的说就是2001年的1元钱相当于现在6元钱所能买的东西,咱们回想01年的房价,青岛李村1000左右,台东基本在2000左右,浮山后1200左右,东部书城附近在4000左右,按照这个比例关系,可以推出2011年基本李村在6000上下,台东在12000上下,浮山后在7200上下,东部书城在24000上下,那我们看青岛2011年的这几个地区的价格也确实与这些推算出的价格也差不多,只是浮山后片区超过了一些,这是由于大家对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配套有预期则增加了市场的价格认可程度,也就是说十年来不是房子涨了多少钱,而是我们的货币超发了,房产本身的保值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房产就是这么个价值,只是在不同时点用货币价格来具体表现了价值,当然里面也不乏城市发展完善区域和人们喜好决定的价格溢价存在。

之所以我们会感觉到房价高的离谱是因为我们我们的工资收入上涨速度远低于货币扩容的速度,这也与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恶劣和国家控制许多商品价格有些关系。因此这样就会使大家把所有精力和资金都放在可以保值和增值的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再加上金融的杠杆化,加剧了这种行业之间的不均衡,迫使国家不得不以牺牲GDP增速为前提,调控房地产,遏制投资和投机,同时逐渐减低M2的增速,通过一些减税和扶持措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增加工资收入水平,减少上述的不平衡。但是现在又面临世界经济的疲软,导致出口的萎缩,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内部消费放不开手脚,而且GDP和CPI的不断走低标志着经济过冷,需要刺激,但是巨大的M2和GDP比例差额使得国家又不敢轻易防松银根,遇到了两难的困境。

对于房地产,从上述分析中可得知这次调控是关乎于经济“失去的十年”的重大决策,不可能轻易改变,同时随着M2增速的减弱和薪资收入水平的提高,房价排除掉区域价值因素对需求造成的不均衡的影响,应该说会价值不变,价格在逐步降低,但也不会有大的降幅,否则中国经济将出现崩盘,从而硬着陆,重蹈日本的覆辙。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建议刚需住房需求的不需要考虑,今、明两年应该是最佳介入时机,其他需求还是暂不要考虑(现在的限购政策也比较难操作),可关注矿产、珠宝、贵金属和古董的投资,今年的股市也应该是在底部,不介意风险也可以一试身手,留着现金可确实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