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苏培科:中国如何有效调控房地产?

  CCTV财经评论员苏培科撰文:指望“房地产市长”来调控房价结果可想而知,高价卖地现象也就难以避免,要想有效的调控房价,当前必须要厘清两个问题。

  近两个月来,中央对楼市调控已经不下十次喊话:“坚持调控不动摇”,但一些地方政府却在不断地试探“政策微调”的底线。

  有些暗自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有些高调刺激住房消费,有些通过抬高地价来制造房价上涨的预期,而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回暖、上涨的态势

  中国社科院预警房价还存在报复性反弹的风险,楼市调控又开始显现越调越涨的局面,迫使中国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赴16个省(市)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

  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央调控房地产的政策方向是坚定的,不会允许房地产调控政策出现松动,但为何一些地方政府敢于冒险博弈?

  实际上,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是在赌“稳增长”下的政策微调,房地产“绑架”思维让他们认为中国刺激经济的主要办法最后还得靠房地产和投资拉动,在他们看来政策放松只是早晚的事情。

  其次,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幅萎缩的现实情景下,一些地方政府擅自“微调”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高价卖地,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

  从近几年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和执行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并不积极,尤其对保障房的建设比较消极。

  从中国审计署公布的18个省(66个市县)2011年保障房建设管理情况的审计结果来看,挪用、截留、缩减、滞留保障房资金存在普遍现象,而且保障房分配存在诸多不公,导致保障房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再加上“地根”、“银根”的严格管理,导致房价预期越调越高。

  显然,当前的楼市调控政策得深刻反思,若不改变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格局,地方政府为了高价卖地必然会与房地产开发商达成利益同盟。

  因此指望“房地产市长”来调控房价结果可想而知,“强拆”现象也就难以避免,即使中央用行政“问责”和“督查”来施压也很难从根本上杜绝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的冲动。

  要想真正有效的调控房价,当前必须要厘清两个问题:

  第一,土地财政的格局能不能打破?

  如果不改变土地财政的格局,让地方政府自行调控房价必然会沦为“空调”。但是改变土地财政格局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智慧,而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在“分税制”后,中央与地方在财权与事权的划分上出现了不匹配,加上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管理比较“模糊”,用于保障房项目、安居工程项目等资金严重不足,土地出让金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着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或“私房钱”,如果这种格局不进行及时调整,则很难从根本上去解决土地财政的格局。

  对此,笔者曾建议将土地出让的程序和出让金账户从地方政府剥离出来,建一个全国性的土地公开交易平台,将土地转让信息公开,接受各方监督。

  然后将收来的土地出让金放入中央财政专设的省级土地出让金账户,由中央财政暂作保管,然后根据地方政府申请的保障房项目、安居工程项目和符合土地出让金使用的项目再专款专用。

  这样既可以保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可以起到对土地出让金收支的监督作用,也可以避免地方政府沦为纯粹的“经济人”,斩断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链条,避免中国国土资源被地方政府过度变卖和开发,不然地方政府只顾高价卖地和圈地,而忽视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