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绿地跻身世界500强 给楼市带来什么启示?

北京时间2012年7月9日,作为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最著名、最权威的榜单,本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再次牵动全球商界的神经……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我国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高。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榜企业的性质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总体上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从本年度刚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名单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绿地集团以中国内地首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身份跻身该榜单,打破了我国内地房企在世界500强排行榜“零”的突破。而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尽管长期以来催生了诸多实力雄厚的巨型房企,但这些品牌始终游离于世界500强之外。绿地跻身世界500强之列,除了绿地这个企业本身值得研究外,其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带来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在上述背景下,在以成都为核心的西南地区,绿地冲刺世界500强的历程给楼市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又有哪些经验值得业界分享?

世界500强·绿地启示录之一:

顺势而为 逆势奋进——房企从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品牌的必由之路

所有中国目前的大企业,归根溯源,改革开放是财富神话的最原始的契机。房地产作为其中受益的行业之一,从最初的小规模的旧城改造,到如火如荼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再到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在这其中,无数的房企随之崛起,万科、保利、招商、龙湖.....绿地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但却是最具代表性的企业。

从1992年成立之初到现在的20年,绿地从一个原始资金2000万的房企到覆盖能源、金融、房地产的资产达到2000亿的房地产集团,从上海的一个普通企业到中国房企龙头,再到世界500强的一员。从参与上海旧城改造到参建东北工业基地振兴,到奔赴西部大开发。在中国经济的浪潮中,绿地可谓一步不落。绿地的成长成了中国经济发展最精致的缩影。

尤其是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西移,西部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被定义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级,成渝经济区规划获批、天府新区规划出台等一系列国际级政策接连落地西部,西部尤其是西南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战略高地。在良好的经济大环境下,房企也相继转舵西南。绿地的舞台也随之向西南转移。

自2004年进入成都以来,在“坐稳成都,做大重庆,拓展西南。”战略指导下,绿地先后在成渝两地开发项目13个,开拓云贵,同时积极谋取在三四线城市布局。并在2010年成立西南事业部,2012年正式发布大西南战略,以图“全面坐稳大西南”。

事实上,顺势而为作为主旋律,几乎所有房企都在一起进行大合唱,但在逆势的环境中,尚能游刃有余的,绿地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2005年,中央在中国房地产存在泡沫上达成共识,随后信贷政策和硬性调控双管齐下,房企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也正是在此时,商业、建设、能源和汽车服务四大产业集团成立,产业链的整合不但让绿地顺利度过逆境,且为绿地的做大做强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2008年,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之下,房地产资金链面临严峻考验,房地产一度触底,而此时的绿地正大力发展能源、金融产业两个次支柱产业,有效的分散了房地产业务的风险。

2010,房地产再次面临虚高的压力,楼市新一轮的政策接踵而至,房地产的发展陷入困局,面对新一轮的楼市逆境,绿地此时开始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宏大的楼市价值保卫战,坚持以品质立足市场,并同时开始加大在高端、商业等产品的投入,以全物业的布局分散住宅市场压力。

“正是绿地在逆势中的积极策略,使得每一次的逆境都没能让绿地伤到元气,这为顺势中绿地的快节奏发展排除了后顾之忧,是保证绿地块速度的关键所在。”业内人士表示,绿地的这种操作模式为中国房企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样本。

世界500强·绿地启示录之二:

分享红利 反馈城市——房企从经营项目到经营城市的转型之路

纵观中国房企,项目多少,版图大小,成为衡量房企实力重要依据,而这条标准通而同样用来判断一个房企在一个城市影响力。然而,总结绿地20年的发展,得出的结论却是:一个房企对区域的影响力实则取决于对城市建设的参与程度。其中,绿地的成都发展历程尤其可以说明这一点。

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绿地进入成都的每一步策略都与成都城市发展异常契合。2005年,绿地成都首个作品绿地维多利亚公寓在神仙树片区落户,时值成都正打造高端居住区,神仙树作为成都最具代表性高端居住片区因为绿地维多利亚公寓入驻一举奠定确立了其在成都楼市中的高端地位。

2007年,绿地转战城西,在以高新西区为核心城西楼市“黄金三角区”中,新入驻的绿地新里派克公馆与已经陈兵两年的迎宾大道1豪、中海国际社区一道成功开启了此区域的价值裂变,让此区域价值重新评估。2009年,绿地海泊香庭打造的平层豪宅更是对双楠片区楼市品质的有力提升,是外双楠的一次完美收官。

到2010年,绿地以宏大手笔实现“5盘联动”,为加速城市化发展的成都推波助澜。2011年,伴随着成都向东发展步伐的加快,绿地也开始其城东战略,以高端项目锦天府破土攀成钢,对房企东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进入2012年,超400米的绿地中心也即将面市,众多专家表示,绿地中心将对加速成都国际化意义非凡,将会成功拔高成都的“世界高度”。

而根据绿地新的战略规划,基于二级缺少城市对商业综合体的基本情况,绿地将加快对成都二级城市商业而开发。而就在今年4月份,绿地集团与南充市签署合作协议,将投资80亿元,打造一个占地约727亩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

“事实上,任何企业都不应该是一个城市与区域发展红利的坐享其成者,而是反馈城市,从房企变身为城市建设的积极参建者。多数房企无法获得城市的认同感,普通购房者对其项目没有很强归属感,也正是缺乏这种职能上的转变。”业内人士表示。

世界500强·绿地启示录之三:

社会责任 核心动力——从硬件比拼到综合实力大较量

“对房企来说,这是个软实力竞争的时代。”有人直言不讳的指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成熟,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购房者趋于理性,规模、资金等硬性条件将不再成为房企实力比拼的决定性因素,房企的社会责任感、人才机制培养以及内部文化建设等房企的软实力将成为未来房企决胜的关键所在。

而对于绿地来说,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必须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

1992年,绿地创立之初,其责任与使命就是通过市场化经营积累资金并投入改善城市绿化。资料显示,在前两年首期 2000 万盈利中,绿地拿出 1700多万无偿投建上海沪闵路地铁一号线沿线绿化带,从 1995 年到 1997 年,每年均拿出 4000‐5000 万元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如今,绿地携其超高层绿地中心和大型城市综合体,参与到所到每个城市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建设中,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相伴而生、互相促进,一个企业归根到底要为社会发展创造成果,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前景一定是成正比的。”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公开表示。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任何一个世界500强企业都离不开一批优秀的企业家。绿地推崇并实践符合时代要求、社会主流和企业实际,朴实、务实的企业文化。而在用人上,绿地尊崇的是唯才是用的用人观,大量吸引了无数优秀人士,同时要求领导身先士卒、以“背影效应”领导团队。同时,成立20年以来,绿地慈善公益事业伴随其企业发展不断深化。从1994年到2011年,绿地集团单笔金额超过100万元的捐赠即有64笔之多。

以成都为例,在2008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绿地在第一时间奔赴四川、甘肃灾区,在余震中开始建造安置房和配套学校。仅2008年5月份,绿地便捐有五笔超过100万的捐赠,共逾1.4亿资金。

“绿地在20年的发展中,从2000万的注册资金到资产规模达2000亿,缘自于绿地始终在探索市场与平衡,把社会进步、市场需要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张玉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