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业界肯定楼市调控成效 称房价涨幅下降18%

  “调控使房价涨幅下降18%”

  业界肯定调控成效 肯定房价已经筑底

  “应该说楼市调控使房价涨幅降了18%,调控是非常有效的。房价快速上涨被遏制了,筑底趋势明显了。”这是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昨天在海南举行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透露出来的一个数字。

  相关新闻

  【一边排队买房一边调控不松 购房者观望or出手】

  从5月开始,市场成交逐渐回暖,近期更是出现了排队买房,甚至是抢房的局面。然而就在人们质疑调控的前景时,政府各部委又集体密集表态,政府将“坚持调控不放松”,限贷限购政策也不会打折,以有力驳斥近期房价调控松动的相关传言。

  于是,很多购房者显得有些纠结,楼市未来是会持续量价回升还是宏观调控会进一步显现出更“喜人”的成果,购房时机究竟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判断购房时机实际上是有很多参考因素可言的,普通购房者不妨根据这些因素,再结合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购房最佳时期。

  NO.1政策方向从严厉打压转向“一紧一松”

  自2012年以来,地方政府的楼市微调一直是房地产调控的主流声音,从宏观政策方面,中央政府已经将政策目标由“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快上涨”调整为“保持房地产市场合理发展”,打压的态势已经由极度严厉走向“一松一紧”。

  实际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北京、上海、杭州、重庆、成都等将诸多个城市都出台过不同角度的楼市微调政策,内容涉及了限购变化、普通住宅标准、税费优惠以及购房补贴等方面,但当时,在中央坚决的态度下,最终这些松动楼市调控力度的政策还是全部被叫停了。然而今年却有所不同,从今年年初开始,新一轮的救市之举又跃跃欲试了。全国共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重庆、成都、沈阳等几十个地方政府进行楼市调控微调,从地方微调的内容来看,无外乎还是税费优惠、降低房贷利率、改变普通住房标准以及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而这一次,地方政府明显摸清了中央的心理变化以及政策底线,出台的都是针对刚需的微调政策,符合了中央当下关于楼市调控的“口味”,于是,超八成地方新政获得了通过或者被默许。

  虽然目前,执行限购限贷政策的城市均未有松动,但是,楼市已经由“微调”开始逐渐回暖,在政策层面的大方向上不难看出,严厉的打压基本结束,购房的时机或许到了。

  NO.2信贷因素降息是楼市的一场“及时雨”

  金融杠杆是楼市调控惯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它也是判断购房时机的又一重要因素。 2012年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12年将首次置业家庭信贷需求列入重点关注领域。这表明,对于首套房利率的放松,在金融政策层面上预计将要“开绿灯”。随后,银行房贷实行基准利率大面积铺开,紧跟着,房贷利率优惠底限退到8.5折的银行也逐步扩大。进入6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虽然降息是为了稳增长,并不是要救楼市,但房地产行业仍将从降息中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半以来央行的首次降息以及重提“7折”房贷优惠更像是一个市场转变的信号,虽然从100万元20年期的贷款月供仅减少百余元来看,并不能为购房者减轻太大的负担,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降息对于购房者的心理作用不容忽视。

  而在大连,从2月底开始,首套房贷利率就开始松动,3月份,银行房贷实行基准利率大面积铺开,4月,房贷利率优惠底限退到8.5折的银行就已经扩至3家,加上6月的这次降息,信贷政策方面频频向购房者“示好”,相信目前已经是刚需购房者出手的好时机。

  NO.3全国市场部分城市排队抢房的现象再次出现

  观察整体市场走势,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市场是判断购房时机的一个简单方法。据了解,从今年3月份开始,全国楼市成交量连续多月维持在高位;价格方面,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6月,全国100个城市的住宅平均价格连续9个月环比下跌后首次上涨,其中45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55个城市房价环比下跌,但与5月相比,6月环比下跌的城市数量减少18个,跌幅在1%以上的有12个城市,较上月减少5个;涨幅在1%以上的有11个,较上月增加3个。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楼市已经发出了回暖的信号。尤其是在限购最为严格的一线城市,不仅成交量继续明显复苏,深圳甚至还出现了“千人排队买房”的景象;而在北京,成交量的上涨也开始让一些房企出现了小幅的“试探性涨价”。从多个城市已经出现恐慌性的入市潮的现象可以看出,购房者的心理预期开始发生转变。

  业内人士分析,全国整体市场已经基本走出低谷,房价降幅正在收窄,能够带来市场趋势性下跌的市场基础环境已不存在,当前房企的降价行为已经接近“市场底”,再次下调的可能性非常小。

  另外,虽然目前房价上涨已经在很多城市的部分区域或者楼盘成为现实,但尚不算是普遍现象,不过一旦形成规模,就很可能迅速向二三线城市蔓延。从全国范围来看,眼下已经到了抄底的时机,如果有购房需求,该出手时就出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