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楼市调控或处在十字路口

 对楼市进行“微调”,总是地方政府难以抑制的冲动。在限购令实施的近两年时间里,各地救市呼声此起彼伏。从芜湖打响救市第一枪,到鄂尔多斯启动21条救市计划;从武汉出台7000元豪宅标准,到北京普通住房新标准有救市嫌疑,加上首套房贷放宽、公积金贷款政策的调整等等,曲线救市的行动从未中断。这次扬州楼市新政能否闯关成功,市场十分关注。在房价能否真正回归合理的敏感而关键时刻,这或许将成为楼市调控政策走向的一个分水岭。

上周,江苏省扬州市房管局一纸《关于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的通知》,将自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通知规定,对个人新购买90~144平方米成品住房,给予所购房屋合同价款4‰~6‰的奖励,此通知将从今年7月1日起执行,执行期暂定一年。

在中央三令五申强调房地产调控不放松的背景下,扬州此举似乎有叫板楼市调控政策的嫌疑。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扬州救市政策将很快被叫停。迫于舆论压力,5月8日,扬州市房管局一度在其官方网站删除了相关通知,稍后又挂出了相关问题的说明,大谈推进成品住房(俗称“精装修房”)建设的好处。有关人员在回应媒体时表示,网上评价上述购房奖励政策是救市行动实为断章取义,购房奖励政策是鼓励原本要买房的人群,更多地去选择成品住房而非毛坯房,并不是鼓励个人买房。

很明显,这种解释显得比较牵强。虽然“救市”和“鼓励刚需”很难分辨,因为两者采取的政策可能是相同的,效果也可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政策制定者的用心和在什么环境下采用,但这并不等于打着成品住房的幌子就可以蒙蔽人们的眼睛,是不是“救市”人们心中自有一杆秤。

扬州楼市新政能否闯关成功,市场十分关注。在房价能否真正回归合理的敏感而关键时刻,这或许将成为楼市调控政策走向的一个分水岭。

地方救市呼声此起彼伏

在限购令实施不到两年时间里,全国楼市日渐惨淡,尽管中央明确表示楼市调控不放松,但各地救市呼声仍然此起彼伏。据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统计,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北京、上海、杭州、重庆、成都、厦门、武汉、合肥、南京、常州、吉林、中山、长春、芜湖、广州从化、马鞍山、沈阳等约有30个城市出台了不同角度的楼市微调政策,内容涉及限购变化、土地出让、普通住宅标准、税费优惠以及购房补贴等。

这些事实说明,在中央强调楼市调控不放松、不动摇的信号之下,所谓的“不放松”已经被屡屡突破。从芜湖打响救市第一枪,到鄂尔多斯启动21条救市计划;从武汉出台7000元豪宅标准,到北京普通住房新标准有救市嫌疑,加上首套房贷放宽、公积金贷款政策的调整等等,曲线救市的行动从未中断。

地方政府不严格执行中央调控意图,一方面固然有政绩观念作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属于无奈之举。面对投资下滑、卖地收入锐减,一些地方政府压力较大,不得不想方设法救市。

高房价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方政府通过卖地得到“第一桶金”,房产商则攫取高额利润。在房价持续上涨时期,地方政府获得了巨额土地出让收益,有的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占其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的80%以上,许多地方的土地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的一半以上。如今楼市调控进入深化期,土地出让价格和出让量都在下降,而房价下降和住宅库存量增加,让许多背负巨额债务的房地产公司和地方政府均有陷入破产的可能。如何摆脱困境,成为一些房地产公司和地方政府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这也成为一些地方政府不断试探中央楼市调控底线的主要动机。

其实,在坚持楼市调控不放松的前提下,对政策适度微调并无不可。上海居住证满三年可购买二套房政策的叫停,佛山松绑版限购令半日游,芜湖免契税补贴买房新政被叫停,都是因为这些政策放松尺度过大触及了中央楼市调控的底线。

调控政策走向令人关注

近日有媒体报道:住建部正在考虑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将针对居民购买首套住房的优惠政策常态化、制度化,并以此为契机,研究建立一套保证合理、非投机投资住房消费的长效政策机制。另一种解读是:正在研究新一轮刺激楼市刚需入市的政策储备,一旦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过快,就可能有储备政策推出。

对于上述消息,相关部门既无证实,亦无辟谣。这也可反映出现阶段房地产政策有些进退两难。

目前,楼市调控已经波及钢铁、建材乃至有色等多个行业,其中以钢铁行业受到的拖累最为明显,一季度全行业出现亏损,钢贸企业老板出现了“跑路”甚至自杀事件,有的房企已经倒闭。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继续实施严厉调控,还会产生一系列连锁效应,可能给社会就业和宏观经济带来挑战。

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尽管增速下滑在预料之中,但回落幅度之大还是有点让人意外。尤其是前不久公布的税收数据,不仅增幅创近三年最低,而且主要税种收入增幅都在下滑,其中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收入大幅下滑,使得市场各方对未来政策走向有了不同的期待。

说白一点,房地产问题近来对宏观政策似乎已经形成某种胁迫。特别在经济下行情况下,很有可能使相关方面对房地产市场及其价格扭曲的治理出现某种变通或妥协,使原来积累的矛盾得以以新的形式延续下去,由此积重难返,成为更难治理的痼疾。换句话说,在房地产市场对经济运行的胁迫具有刚性的情况下,有关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措施还能不能坚持、要不要适度调整,这就成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化解眼前矛盾与长远矛盾、如何平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棘手问题。

针对不同的购房需求,“有保有压”也是中央的意思;同时,楼市调控的长效机制,也属必须推进之事。限购政策确实有效,但它毕竟是一种行政干预政策,其科学性明显不如税收政策。因此,年初频频提及的增加房产税城市试点,依然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一环。

从目前情况看,以满足刚性需求理由进行的各种变通,已经在悄悄地改变着市场对房地产走向的预期。接下来需要关注的是,政策微调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更合适的路径,使房地产痼疾得到治理的同时,也能保障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