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乐居锐话题:房产市场持续低迷 众房企该如何生存?

  根据2011年上市房企年报显示,各房企存货量快速增加,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观望已转变为明显的销售停滞。房产市场成交持续低迷、融资渠道受阻,加之2007~2009年开发商的疯狂拿地,令大多数开发商陷入前所未有的资金困局。

  种种迹象表明,楼市目前已进入动荡的调整阶段,行业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多元化生存,无疑是这个调控时代的最新景观。房企在如此情形下,该如何生存?

  黄佳志:房企应在战略上寻求突破

  相对于11年的严酷形势,2012年的各家房企采用了更务实的战略寻求突破,在销售策略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以价换量,寻求销售回款,3月份以来,楼市成交呈现回暖态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一二线城市楼市成交量环比大幅攀升,同时,开发商在土地扩张上谨慎拿地,土地的溢价空间的迅速收窄,也降低了房企的开发成本,可以预见2012年的房地产资金情况将好于2011年。 同时,征收房产税城市的扩容,限购政策的取消预期,都可能为房地产松绑。

  贾卧龙:房企应抓住政策“微调”窗口期

  国家目前的调控主要是抑制投资、投机等不合理需求的,对于刚性需求则是保护的。楼市的调控带来的影响很大,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都受到波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受到极大影响。为了防止经济的硬着陆,国家并未对房地产下死手,而是“压抚并举”,所以一些刺激刚需的政策才会出台,地方政府的一些不太过分的“微调”才会被默认。而相应的,每一次“微调”都是房企的一次销售良机。

  之所以有这么多缓冲政策出台,就是为了保证楼市拥有一定的成交量。现在的购房者也已经冷静了许多,都会先观望一阵,遇到降价幅度可观、或者品质优秀的楼盘后才会择机出手。今年以来,楼市所有的成交几乎都与降价有关,保持高价很难吸引购房者,逆势涨价则无异于自取灭亡。所以开发商应该看清形势,政府的每一次“微调”都是一次好的销售机会,抓住这个窗口,降价促销、以价换量,对于房企们提高成交量、缓解库存和资金压力都是有益的。

  吴其伦:房企面临生存危机具有积极意义

  房企资金紧张,从企业层面来看,应该是一件很难过且尴尬的事,可从行业来看,在对房企形成严峻考验的同时,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于房地产行业洗牌;二是利于促进房价、地价的合理回归;三是利于房地产从业人员得到充分锻炼。

  对于房企而言,大多数面临的是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于这些企业,应进行理性战略规划,笔者建议:调低获利预期、进行技术升级、精心锤炼团队;少部分面临生存危机问题,这些企业应尽快解决燃眉之急,笔者建议:大幅降低在售项目售价,在建或土地项目尽快出让或寻求合作。

  蔡鸿岩:结构合理者 方能得市场

  显而易见,上市房企的资产负债率在如今低迷的楼市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现已上市的房企非常关心怎么确保资金链的问题。或许对地产商而言,清旧盘、改规划、缓开工、退地是不错的办法。因为目前市场上在售的楼盘多数都会遇到二手房和经济适用房的竞争,所以越早清空越好。然后研究未来二、三年的中高档市场方向,对在建楼盘的各项指标进行修改。缓开工,除了可以把规划做得更好外,也可以避开未来一、二年内的供应压力。重要的是,上市房企应该更加重视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或者尽可能减少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的流出,通过多种形式打开融资渠道。而在这一时刻扩大企业资金来源,是房企做大做强的关键。

  边走边想:嘲笑房企破产者不如先哭自己

  据说房企负债率已经创新高。这意味着可能会有更多的房企会不堪煎熬,申请破产。于是,便有一些人嘲笑申请破产的房企,幸灾乐祸地期望着更多的房企申请破产。

  常识告诉我们:果真大批房企破产,不说房企本身受苦受难,每一个项目至少会出现上百诉讼,建筑,建材,建筑机械等大约60个行业都会受到牵连。这些行业受到负面影响后,再被拖累的就是银行。这样的情形出现后,储户存款就会缩水,更多商品价格就会飞涨着直追美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