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中国经济增速又一次回到8%以下。毫无疑问,我国已经进入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已成为关系全局的战略抉择。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该如何看待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我国采取了哪些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在经济转型上取得了哪些积极进展?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带着上述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首席经济师范剑平。
面临三项紧迫任务,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减速不全是坏事,它是转型所必需的推动因素。”范剑平说,经济转型,准确地表述应该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三项紧迫任务:需求结构调整、供给结构调整、生产要素结构调整。” 范剑平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再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从“快字当头”转向“好字当头”,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可见一斑。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为经济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打造需求结构“新循环”
“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奥秘,就是让投资和出口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国际大循环,拉动了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增加了财政收入、就业,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范剑平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增长模式遭遇考验。
范剑平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政府债台高筑,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大幅下降;从国内看,由于劳动力成本提升,我国已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依靠廉价商品去抢占国际市场。2009年,我国外贸出口从上年的17.2%骤降为负增长16%。今年7月,我国出口增速再次骤降至1%。这说明,要想让经济实现健康、平稳、可持续增长,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循环——从外需转向内需,让投资和消费在国内形成良性循环。换句话说,就是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在新循环建立的过程中,主要矛盾是消费。”范剑平认为,扩大消费已经成为我国调结构的当务之急。不过,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措施,已经潜移默化地在发生着作用。
范剑平列举了一组数据。2007年,净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达8.9%,2011年,这一比例已经降至2.4%;今年一季度,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50%。上述数据,意味着我国外贸进出口更加平衡,也意味着我国内外需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进展。
“如果我们没有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转向内需和投资,欧债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很可能会像许多出口导向型国家一样一蹶不振。”范剑平认为,虽然去年以来,我国经济也出现了起伏,但是,大体上还是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提高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多策并举促消费
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一直是我国的国策。然而,经济学理论认为,收入是消费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究竟该如何拉动消费呢?
范剑平告诉记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的增幅一直快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幅。为此,“十二五”规划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 GDP增长同步。不少专家以为,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很大。然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幅为7.8%,城乡居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和 12.4%,均高于GDP增幅。
“如果‘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都能与GDP同步增长,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它将为扩大消费打下坚实的基础。”范剑平介绍说,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一是确保离退休、低保家庭收入稳定增长,今年名义增速将不低于10%;二是“十二五”期间,城市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幅度将接近或超过GDP增长;三是为促进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发布了城镇职工分行业工资指导线,“十二五”期间增速也要拉近或超过GDP增长。
拉动消费的第二个着力点是让老百姓敢于消费。范剑平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在养老、医疗、教育等三个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截至 2011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8亿,全国60%以上的地区建立起新农保、城居保制度,参保人数共计3亿多,再加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目前我国有养老制度保障的总数为6亿多。2012年,我国将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全覆盖,到“十二五”期末,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将力争覆盖8亿人以上。
我国在城乡居民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大幅提高。2011年底,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超过12.8亿,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这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已建立。为降低居民教育负担,我国已经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今年,我国针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将达到4%,真正实现了《教育法》提出的目标。
此外,国家还采取了诸如节能环保汽车、节能家电补贴等政策,同样在一定时期内较好地起到了拉动消费的作用。
调整供给结构,工业转型取得积极进展
“供给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范剑平指出,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显示,2011年,前10家钢铁、汽车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上升到49.2%和87%。“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7%和15%;累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 亿吨、炼钢产能7200万吨、水泥产能3.5亿吨、焦炭1.07亿吨、造纸1070万吨,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5.8个百分点。
2010年以来,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相关部门扎实抓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7个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 “十一五”期间,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渠道,工信部先后实施了11项重大工程,仅2011年安排资金近140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工信部牵头编制的13个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领域专项规划已发布实施。
做好“加减乘除”,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
在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调整的同时,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结构调整同样重要。范剑平认为,要素结构调整,就是要把经济增长对资金、劳动力、资源、环境的依赖,转变为依赖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效率的提升。
“要素结构调整要打破过去的路径依赖,因而是三个调整中最为艰难的。”范剑平举例说,目前我国的万元GDP能耗下降的速度并不是特别理想。经济高增长,能耗就大幅攀升,经济增速放缓,能耗才随之下降。只有加速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动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才能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形成合力,加快生产要素结构调整的步伐。
那么,如何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呢?范剑平指出,必须看到,经济转型不仅是巨大挑战,还会创造出巨大的需求。他进一步指出,如果将淘汰落后理解为做减法,那么,结构调整创造出的新需求就是做加法,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带来的效率提升就是做乘法,而清除阻碍科学发展的种种体制、机制弊端,则可以理解为做除法。
“如果在调结构的过程中,处理好上述‘加减乘除’的关系,用加法、乘法把做减法造成的经济下降因素抵消掉,我们经济转型的步伐就会迈得更稳健。”范剑平说,正确看待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一方面要看到各领域转型的积极进展,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上述经济转型的进展离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在经济增长回落的大背景下,既然我们希望调结构与稳增长和谐统一,不愿意走保增长的老路,我们就应该做好短时期内付出增速放缓代价的准备。惟其如此,才能为今后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