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联合发布数据显示,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2%,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这是自去年11月份以来,首次跌破50%的荣枯线,显示经济下行压力仍在,但已初露筑底迹象。专家表示,从8月份采购经理指数出口订单指数持平来看,未来出口增速可能会有所恢复。
刘戈:实业才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现在大家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留住实业,因为国内的很多企业家现在有一种趋势,可能更愿意去做一些金融,或者是其它的一些虚拟经济,觉得做实业的压力太大。反过来看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原来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强的,或者是比我们差的,现在反倒是更看重了制造业,包括美国、欧洲这样的一些国家,他们一度曾经基本放弃制造业,现在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口号。比如苹果的产品,虽然现在它的装配主要部分是在中国生产,但是现在也开始把一些高端的芯片部分拿回美国,在德克萨斯州等等地方有一些新的工厂,这些工厂也不一定是美国人开的,可能是三星开的,可能是索尼开的,但是它回到了美国。同样,另外有一些更低端的制造业,比如服装鞋帽这样的一些,有大量的发展中的国家都加入进来了,这是一个新的现象。
我最近去了一趟美国,在市场上看这些服装鞋帽,制造国家的名字现在变的多种多样,以前就是中国、越南,墨西哥等少数几个国家,现在哥斯达黎加、海地、秘鲁、土耳其、罗马尼亚等等也加入进来了,你能看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名字。由于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导致一部分的低端产品向一些欠发达国家在转移。另外,这些发达国家也要把他们的拿手的一些产品拿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实际上在你不稀罕制造业的时候,别人现在却是觉得制造业实业才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马光远:我们怎么样从制造业中赚更多的钱?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事实上每一次大的国际投资论坛都是未来资本投资和产业重新布局的一个风向标。这次金融危机的上半场,我们可以肯定的讲,基本上已经走完了,该应对的举措短期都已经出完了,那么下一步就是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用美国人的话来讲就是制造业的重新回归。从2009年到现在,各国都在应对这场危机,但是应对危机的举措是不一样的,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长期的。从长期来看,G20的20个大国都制造了雄心勃勃的产业再造计划,有些是要回归制造业,有些是战略新兴产业,每个计划都很庞大。就美国来讲,我们说这一次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美国人的反思的是最深刻的,他们认为仅仅玩金融,仅仅玩高科技,而把自己真实的产业外包到其他国家去,并不能让整个经济的繁荣持续下去,所以美国是再造。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做大了,我们制造业的产值肯定是全球最大的,但是产值最大不等于附加值最大。我们现在经常讲一个制造业的大国不等于制造业的强国,制造业的强国最主要看什么?看附加值。也就是说,你每生产1元的制造业产品,赚的利润是多少钱?那么我们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是我们跟美国、德国比,我们在制造业的产值方面距离一直很大。这几年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上升,各种各样的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不仅仅没有增加,反而在降低。
我最近看到的数字,我们制造业的附加值在金砖四国里是最低的,这非常令我们担忧的。对于美国来讲,它要把以前失去的市场要拿回到国内。那么对于中国来讲是什么?是我们把已经做大的市场,怎么样做强,在整个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上,我们把我们的位置往高里提一下。所以都在强调制造业,都在强调说要回归实业,但是路径不一样,重点不一样,我们怎么样来赚更多的钱,这可能是未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美国是把一部分的市场拿回去。
制造业在全球进行着新的洗牌,在这个复杂的变局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刘戈:中国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还是很强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现在有人说,是不是有资本从中国撤退的潮流?现在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房地产方面下降了10%几,但是总体上来说基本持平,为什么?因为你从中国走了以后,去哪?因为现在是全世界一样差,包括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所谓新兴市场国家也都一样。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中国反倒是有它的比较优势。
比如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像柬埔寨,像缅甸,海地等等,在成本方面有它的竞争优势,但是他们不具备人才的优势。另一个,就是产业链的配套。去年,奥巴马问过乔布斯,为什么不把苹果的工作都带回美国来?乔布斯说不行,没办法,因为整个的产业链配套在中国。总体上来说,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力,在实业上的竞争力还是很强的。联合国贸发会议有一个统计,调查了很多企业,在2012到2014年期间,最愿意投资的国家,中国还是排第一。所以中国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还在,关键就是在现在大家都在抢这块,大家都觉得实业不能丢。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环境约束方面,在人力成本以及其它成本提高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马光远:服务业和金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其实我们的服务业发展还不够,我们总体的服务业还没有达到50%的水平,50%的服务业是一个国家真正地进入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志。总体来讲,我们谈到实业的话,恐怕不能忽略服务业,也不能忽略金融。我们现在老是强调说,我们要回归实业,要做大实体经济,但事实上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我们在服务业领域,我们在金融领域仍然是滞后的,服务业跟金融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
我们在看到很多数字的时候,一定要对数字背后的因素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看数字。比如今天一个外商投资企业走了,明天一个回来了,我们仅仅看到的是一个数字的变化,但是为什么走了?为什么回来了?走的是谁?回来的又是谁?我们一定要问清楚。我们现在看到,比如在服装制造业,缅甸、越南这些市场已经逐渐地在分割中国的市场,但是这个分割重要不重要?我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点都不重要。
我们现在唯一自豪的是什么?除了中国制造四个字以外,我认为形成了一个制造业的产业链,是我们30多年以来最重要的一个成果。惠州有个开发区告诉我,有一年惠州停电,但为了保证几个大企业,就向三星等等企业承诺保证用电,但是三星这些企业当即提出,你不仅仅要保证我们用电需要,还得保证我们下游的很多十几家小企业的用电需要,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产业链。总之一方面,我们要做大、做强中国制造,把这个产业链上的竞争优势做出来。同时,我们制造的东西能不能让中国人来消费?这可能是我们在整个产业转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张燕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取得长足发展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第一次出现了巨量的原以为买好东西付钱的消费者,就会带动一些高品质的消费品工业和相关的产业快速增长,随着下一步城镇化,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大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西三角为中心的广大的西南部分和西北部分,这些地区会出现一些世界级的大的城市带,会带来一些跟城市化相关的产业发展;第三个方面,会带来公共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包括对产品的研发、设计、采购、分配、批发、零售、金融、教育培训会有一个高人力资本密集型,高人才和专才密集型产业会快速发展;第四个就是生活服务业,下一步也会取得快速的发展,那么这个部分也包括旅游,也包括餐饮酒店;第五个方面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个部分会取得快速的发展;第六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的计算机,和一些网络、电子相关产业,这些方面我相信都会取得长足发展。
刘戈:爆发国人的消费能量 我们的经济就会全盘皆活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当中国人越来越能够去享受这些中国人自己生产的高质量产品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其实外资也好,内资也好,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产业向内部转移。这样的话,我们本来13亿的消费人口,这样的一个巨大的人口,如果他们的消费能量爆发了以后,我们的经济就会全盘皆活。
马光远:中国经济没有那么悲观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最近谈到中国经济未来的时候,有一些非常悲观的观点,谈到的都是中国的劣势,人力成本的上升,环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你感觉到,中国还有未来吗?事实上这种论调非常有害,我们应该看到,我们30多年以来我们积累了什么?第一是中国制造后面必须有产业链,这是他们没法比较的。第二,我们积累几千万的企业家,这是我们中国未来制造财富的另一个发动机。还有几千万的技术工人,越南有吗?没有,再加上我们中产阶级的这么一个队伍,是非常庞大的。我一直强调,中国的人口红利没有完,中国的真正的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这种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并不等于中国的人口。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