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国A股市场的低迷的走势让众多中小投资者耐心耗尽,选择远离股市。2012年以来,A股持仓账户数呈现加速下滑态势。7月末,A股持仓账户数为5641万户,比前一周下降约4万户,连续多周环比下滑,比起年初降低了40万户;A股持仓账户的占比降至34%,创2008年初有统计以来的新低。
A股市场持仓账户变化,一直是A股市场的一面晴雨表。因此许多市场观察者对持仓减少颇为担忧,呼吁市场监管者利用政策武器吸引散户更多参与股市。
和其他多个亚太地区市场类似,中国A股市场,一直受到广大散户情绪波动的重大影响。即使是在机构投资者高速发展的十年之后,即使是在A股市场加大引进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之后,即使是在千千万万散户意识到股民的煎熬而转为基民之后,市场仍然对散户在A股市场上的影响力,抱有深切的期望。
综观国际发达资本市场,也大致经历了从散户支配市场到机构投资者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演变。美国股市在1929年股灾和之后大萧条之前,也是一个散户主导的市场,1928年纽约街头随处可见的券商,信托,和基金公司的宣传和广告,可能并不亚于我们当前的股市。即使是时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互联网泡沫期间,美国的散户仍然对美国股市,特别是纳斯达克市场的科技股泡沫,仍然起到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散户在股市中表现如何,其业绩是应归咎以市场还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还是监管政策?散户对市场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又是在发达市场是怎样演进的?下一阶段是否应该鼓励更多散户入市?
笔者根据自己在海外发达市场和亚太新兴市场的研究,提供以下几点总结。
首先,来自美国,欧洲,以及亚太地区的主要股票市场的交易所或券商的第一手数据表明,散户在股市的平均投资业绩明显低于大市表现。也就是说,大市表现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散户的表现。大盘亏损,散户受伤更重。无怪乎大批散户在大市如此低迷的时候,格外感到绝望而离市。
另外,国际研究表明,无论市场发展阶段和监管力度多么不同,散户们令人失望的表现很大程度来源于他们对自己和其他投资者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市场运行机制缺乏起码的了解。2005年权证在中国A股市场推出的时候,许多投资者不了解权证合约有到期日,也不了解权证在到期后就一钱不值。结果导致很多投资者在权证到期日杀入权证,赔得血本无归。无独有偶,美国有许多散户,不知道证券缩位代码和公司名称并不总是同一字符,把资金投入到和自己想投资的公司名称相似,但却完全没有关系的其他公司。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
各国的研究一致表明,平均而言,市场上交易越频繁的散户,扣除交易费用后的净回报率就越低。换言之,很多散户辛辛苦苦一年忙到头,业绩反而不如消极买入指数或是买入后长期持有股票。国内固然有很多人认为A股市场缺乏长期持有价值,但是有谁调查过那些频繁调仓的散户,业绩反而会更差呢?
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投资者对自己的能力太过自信,没有充分考虑到和基金和机构自营部门相比,散户无论是信息来源还是风险能力都处于劣势。
散户的业绩,一定程度上由于他们选时的能力较差所致。散户们往往是泡沫破灭前最后一班车冲进市场,又在大牛市迸发的黎明前黯然离开的。反观过去几年的中国A股市场,6000点左右吸引套牢的散户最多,其中很多人的耐心,又在市场接近底部的时候被加重的悲观情绪给压塌了。
除了选时能力不当外,散户们感觉到自己选股时,好像总也捕捉不准市场的脉搏。经常是听了“可靠”的消息买进的股票,不几天就跌去了三分之一。再就是好不容易买了支‘猛票’,偏偏自己买后一直不涨,刚刚抛出后却又显山露水。散户在投资过程中,对短期的,明显的,容易理解的信息给予太多的关注。恰恰是因为广大散户都遵循着类似的分析方式,他们买入的往往是看着热闹但价格已经偏高的神马,抛出的则是质朴无华但潜力巨大的黑马。当然,有些时候,有些机构会专门利用散户投资过程中的弱点专门给散户设下迷局,请君入瓮。散户对此,自然更是防不胜防了。
值得指出的是,散户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并不局限于他们自己的投资回报,更是直接影响到了市场监管层推进“公正,公开,公平”原则的进度。金融市场是高度竞争的市场,是提升资本效率的市场。不同市场参与者在竞争中都希望利用自己的优势胜出。市场监管者的作用,是要保证所有选手在同一起点按相同的规则竞赛。在股市中,机构和散户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像是国家足球队和16岁及以下国家足球队的竞争。年轻的选手退出比赛,有时才能更好地保障比赛结果的公正性。
设想一个市场中没有散户的存在,机构和机构短兵相接,可以充分把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发挥到极致。由于没有了缺乏积极主动性的分散的散户,机构会对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同时,由于传言缺少了听众,上市公司造假的激励也就相应减弱,从而更好地帮助市场公开不对称的信息。
最后,由于市场上不再有被机构视为“人肉提款机”的散户,机构投资者不再有机会利用操纵股价,或者散布不实信息诱使散户。散户把自己的财富交给具有相似竞争力的不同机构打理,可以避免了自己中了某些居心叵测的机构的“埋伏”。市场上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不公平现象,也有可能得以改善。
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粗略地推论,一个市场里散户的影响越小,机构投资者的责任就越大,机构投资者相互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市场的运行就能越有效率。因此,如何引导大量的散户意识到自己投资决策中的局限性,并逐步改变其投资方式,转积极炒股为长期配置,对中国股市的下一步改革,可能可以起到重大的影响。
要真正推动广大投资者从在股市中积极投资,转到省事省钱的消极长期配置,目前看来还有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难题。
首先,学习周期长。散户从入市到经历市场上的一两个周期,没有个三五年很难咂摸出股市的滋味。这里面又有额外的问题。首先,散户大多抱有侥幸心理。虽然手里的股票已经跌了百分之二三十,很多散户还是不愿抛出,坚信自己眼力没错,股价很快就会反弹。其次,投资者往往关注自己的绝对回报,而忽略大盘走势。如果有一年,一个投资者自己获得了百分之十五的年收益,他往往会自信满满,虽然当年大盘表现是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散户如果买入大盘指数,消极投资,收益还会更高)。最后,投资者有选择性的记忆。三两朋友,觥筹交错之际,大家往往交流的都是炒股中的成功经验,虽然大家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投资,被大家下意识地遗忘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熊市是投资者最好的老师,只有在熊市中,散户才被迫认识自己投资能力的局限并试图变革。
人口结构和财富形成机制导致了新生代投资者源源不绝地进入股市。有人戏称,中国股市20年前的第一批股民已经几乎完全推出股市了。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不说,可以肯定的是,一部分散户因为损失太大而被迫退出市场,而另一部分则因为意识到自身投资的局限而主动推出了股市。无论上一代散户如何决策,目前中国A股的现实是每年都有新的大学生,高中生,农民工,在各种各样宣传的影响下,继续涌入股市,填补上那些终于付购了学费,痛下决心退场的资深散户的位子,继续把有中国特色的散户市场继续下去。
再者,投资渠道缺乏。中国A股市场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存在和房地产市场的跷跷板现象。同等的资金追逐有限的投资标的,在股市和楼市之间流动,造成此涨彼消的局面。2009年天量信贷投放之后,资金的紧缺一定程度得到缓解,但投资渠道缺乏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近期爆炸式发展的银行理财和信托计划,可算是投资标的领域的重要创新。银行理财和信托计划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以回报高,收入稳定,和银行提供的隐形担保,吸引了大量资金。同时,理财计划的发展也被社会上有些专家指责为分流资金,导致股市和楼市的持续下滑。很可惜的是,信托和理财产品往往设有不低的最低投资额下限。很多散户因资金不足,被挡在了这种诱人的投资方式之外。
最后,缺乏低成本,消极投资的方式。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在过去十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散户,也逐渐从股市直接投资专为通过基金间接投资。但在基金行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必须指出的是很多散户在投资基金中也暴露出和股票投资中类似的选股和择时方面的弱点,更有些散户干脆就把基金当作股票来炒作,结果不但没有获得高额收益,反而白白支付了高额申购赎回费用,侵蚀了自己的投资回报。
另一方面,中国公募行业的费率水平,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甚至比某些发达国家公募基金管理费用的高出一倍左右。更有甚者,国内消极型管理的公募基金,例如指数型基金和ETF,动辄六七十基点每年的管理费用,是国际领先指数型基金和ETF的五六倍之高。如此高的费用,自是给基金公司的股东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实在无益于帮助A股市场的散户规避风险,多元化长期投资。
市场低迷,方方面面的参与者都为之揪心。在改革中国A股市场各项制度的同时,可能市场也到了一个改变投资者构成和影响的“深水区”。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