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央行拟另辟货币发行渠道 强化二级市场国债买卖

 华夏时报微博

  本报记者 唐玮 北京报道

  热钱正有加速流出的迹象?似乎在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得到了印证。

  中国人民银行8月14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5.658万亿元,较6月底减少38.2亿元。而6月份时,外汇占款增加了491亿元。这是今年以来第二次外汇占款出现月度负增长。上一次出现在4月,外汇占款大幅下降了605.71亿元。

  而机构据此测算,单就7月,“热钱”流出的规模就逾30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外汇占款大幅下降的4月,创下年内新高。

  此前“热钱”流出大多归因于海外风险上升,但近期美国VIX指数维持低位,海外风险并未显著上升,“热钱”依旧大幅流出中国。也有观点认为不应被“假象”迷惑,数据的变动只因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影响了企业收付汇和结售汇的行为。

  过去10年内,外汇占款已然是中国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最重要的渠道,央行曾频频通过发行央行票据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对冲。而外汇占款增量的显著下降,反而为束手束脚的央行松了绑,使得货币政策更具灵活性。且蹊径正在另辟,有消息称,央行将加强发行基础货币的另外一个重要渠道——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

  300亿美元之谜

  8月16日,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继续同比下滑且降幅有所扩大,同比减少8.7%,仅为75.8亿美元。

  而7月对外贸易顺差达到了251亿美元,若用“月度外汇占款一月度货物贸易顺差一月度实际利用FDI增量”的简单方法来估算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国泰君安证券(微博)宏观分析师汪进得出的结论是,7月“热钱”流出金额超过300亿美元。而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估算,在2011年第四季度至2012年第二季度之间,累计资本流出1828亿美元,月均流出约203亿美元。

  但除了热钱大幅流出,在贸易顺差较高的情况下,外汇占款减少也可能意味着出口商不愿将美元收入兑换为人民币。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微博)对本报记者指出,并不能断定大量的热钱流出,因为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影响了企业收付汇和结售汇的行为。

  他进一步举例说,“若一家企业出口了10亿美元的货物,即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形成了经常项目下10亿美元的顺差,但如果其没有收汇,就要在资本项目下的‘贸易信贷’上记下10亿美元的流出,以形成平衡。于是就形成了经常项是顺差,资本项是逆差的情况,现在更多的是这种情况。”

  这也是外汇局坚持的观点。外汇局的相关负责人强调,上半年我国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本外流,但不等于外资大规模集中撤离。理由是,中国增加的外汇流入并没有大幅减少,只是形式发生了转换,从以往的“官藏”变成了“民藏”。

  但毫无疑问,目前人民币贬值预期正在逐步上升,更多的担心也指向了资本外流。

  8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495,较前一交易日继续下跌13个基点,再创年内新低。

  而国际市场也认为,中国曾经一马当先的经济高增长疲态已现,当中国最新的经济数据一公布,巴克莱资本、德意志银行、美银美林、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纷纷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巴克莱资本率先将中国今年的GDP增长预期从8.1%下调至7.9%,德意志银行紧随其后将预期由7.9%下调至7.7%。美林和摩根士丹利也分别将中国2012年全年的GDP预期由原来8%和8.5%下调至7.7%和8%。

  随着经济缓行,中国出口增速也将明显放缓,“中国贸易也逐步走向平衡,对外汇占款增长的贡献也将减弱。再考虑到未来热钱以流出或低增长为主,外汇占款增长仍将维持在低位。”汪进认为。

  而早在2011年第四季度就出现了连续3个月外汇占款增量为负的情况,这是央行自1999年12月公布外汇占款月度数据以来的首次。此后总体仍然低迷,2012年1-6月新增外汇占款仅有3026亿元,还不到去年同期增量的15%,加上7月的数据,今年1-7月月均外汇占款增量仅有426亿。

  “这个数字,在过去十年里仅仅比2002年的水平要高一些。但必须指出的是,2002年的外汇占款余额仅有2万亿元,目前则高达25万亿元之巨,可以说,本次外汇占款增长下降的程度,要远远大于十年来的任何一次波动。”信达证券宏观分析师艾宜认为。

  但外管局仍然自信满满,认为“总体看,只要国内外不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全年我国国际收支仍有望实现基本平衡。即使出现资本净流出,也是可以承受的,符合国家一直倡导的藏汇于民的政策目标,仍属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范畴”。

  货币发行改革之机

  而与外管局一脉相承的央行的信心更足,正趁机改革,并不担心外汇占款下降影响基本货币供应。

  有消息称,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可能成为央行今后投放基础货币的一个重要渠道。

  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是现在国际上公开市场操作最主要的工具。赵庆明介绍说,国际上许多国家,如美国主要是通过吞吐国债来实现基础货币的投放,如果我们转向国债实际上是回归常态,可以增加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改“被动”为“主动”。

  传统货币银行学认为,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渠道主要有4条:一是,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这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最常用的渠道;二是,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向金融机构再贴现和向货币市场拆入资金;三是,购买黄金(1617.50,-1.70,-0.10%)增加黄金储备;四是,购买外汇,增加外汇储备。

  但在我国,外汇占款却长期占据着央行基础货币发行的“统治地位”。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建军介绍,我国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之前,央行再贷款一直是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但外汇并轨改革之后,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占当年基础货币净投放储备货币增量的比重大幅上升,从10%以下一跃到了75.5%,此后连续数年,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都维持较高比重。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随着出口关税的下降和贸易壁垒的消除,外贸出口和贸易顺差也出现了大幅增长,结果导致入世后中国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相应地,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数量急剧膨胀,外汇占款迅速成为央行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

  “现在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国债主动调节货币,这是过去几年中一直求之不得的事情。”赵庆明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而且,目前来看国债市场存量可观,央行为维持一个货币投放量在其间买卖,预计给国债二级市场的压力并不大。中债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政府债券托管量达到7630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