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一郎
新股发行到底能不能停?这样一个久经辩论的资本市场老话题,在这一周,又重新登上舆论峰顶。
一切皆有渊源。中国股市近期屡创新低,伤了不少投资者的心。本周一更出现百股跌停景观,而与之相对的,新股发行步伐并没有停下来,从6月25日开始已经连续3周保持每周3只新股发行的频率,而在本周更是新股“8连发”。
每当A股下挫、市场信心低迷的时刻,停发新股都会以一剂“救市良药”被投资者、专家所惦记。而事实上,在中国A股20多年的历程中,新股发行也的确多达7次暂停。
这一次,新股暂停的呼声,迎来了空前的争议。有呼吁停发新股以遏制股市抽血,有抨击不该继续迷恋“政策管制”。股市中受伤的投资者、经济冷热中谈商论道的专家、站在舆论潮头的媒体人,皆赤膊上阵,加入了这场针尖对麦芒的市场大讨论。
停发呼声不小
股市中铩羽而归的投资者成为掀起这场辩论的源头。近期,在互联网上、微博、股吧、证券营业厅开始出现“停发新股”的声音。而较为集中得到投资者响应的,是6月28日发于天涯社区的一个帖子,帖子中呼吁股民签名要求停发新股,截至7月19日,这个帖子获得了超过20万的点击和1万多条回复。
在股海中沉浮,颠簸于惊喜与绝望情绪中的投资者,一致希望得到监管层出手、提振市场信心,是可以理解的。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数据调查也证实了这点,在一个针对400名网民的抽样调查中,有93.7%的网友认为“应当停发新股,给股市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不少专家学者、媒体给予了声援。财经评论人周俊生在《新京报》称:“每一个新股发行都会对交易市场起到资金抽离作用,它的破坏力不仅在于让新股认购者无利可图,更在于它使交易市场的行情受到压制,使整个市场的健康机制受到破坏。”
经济学家华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提出,中国股市应先暂停旧制度下的新股发行和再融资,以避免走弯路。他还提出应推出“二次股改”,核心是改革审批制。财经名博皮海洲也迅速加入,他在微博上称:“停发新股是有利于市场环境改善的,因为停发新股不仅有利于恢复投资者信心,也有利于推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反对停发也有声音
与顺应投资者的呼声相比,反对停发新股则显得艰难。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微博)在新浪微博上旗帜鲜明:“不赞同停发新股,希望继续更加市场化的改革!不审也可以,最好完全交给市场!让暴风雨来得更彻底、更猛烈些吧!”但这种市场化呼吁,得到不少网友的呛声。
当然,反方辩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财经评论人沈洪溥发文称:“一个需要动不动就实行救市的股票市场,如同一个动不动就要打强心针、住ICU的人一样,一定不是个好的市场。”
来自《经济观察报》的评论人廖梓君在评论中写道:这样的逆向操作“实质是在维持整个市场的高估值中枢,其结果就是让市场的不合理估值泡沫一直存在。大量的市场参与者习惯了过去这种错位的监管导向,延续了这种错位的市场思维”。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充当了重要发声口,上月底,该报就鲜明地提出:“任何一个没有新股IPO的股市都是一个不完备的市场,更不用说股市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融通资金了。对于提出暂停IPO以使得市场休养生息的建议,不利于A股市场摆脱‘政策市’的属性,是一种典型的‘治标不治本’的短视行为。”
7月18日,该刊继续发出编委胡润峰的文章,提出“当前股市走熊,根源在于实体经济低迷超过预期。普通投资者受情绪主导,呼吁停发新股可以理解,一些专家学者屡屡呼吁行政化的管制手段,而非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于理不通”。作者更在文末言辞激烈:“对投资者而言,可悲的不是亏了钱,而是找错了亏钱的原因。对专家学者而言,可悲的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为了迎合流行的情绪而不讲道理。”作者也因此在新浪股吧中受到200多名网友的强烈批驳。
停发是一剂良药吗?
争辩,蔓延了财经领域的每个角落。本周内网络媒体的报道转载达2660篇,新浪微博上原创微博达4498条。支持和反对双方各执一词,针锋相对。而在A股的历史上,已多达7次暂停发行新股,它实际的效果到底如何?这真的是激活市场的一剂良方吗?
如图所示,新股发行曾在1994年、1995年、2004年、2005年、2008年7次暂停。1994年的暂停作为当时非常著名的“三大救市”政策之一,上证指数在一个半月内从325点飙升到1052点,在随后的半年中跌回500多点。
1995年,一年中两次暂停发行,第一次长达半年,但股指始终在盘整下跌,即便在5月18日受到“暂停国债期货交易”消息的刺激跳空飙涨三天后,其后半年时间依旧回落。当年第二次暂停发行的时段内,股指更从790多点跌至512点。
2004年的新股发行暂停取得短暂反弹后,同样持续跌势并跌至更低。2005年则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停了一整年。最近的一次新股暂停发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这一次暂停后股指在2009年一路上涨,触底反弹却是公认的主要因素。
事实证明,新股停发会对股指和投资者的信心带来短期提振作用,但无助于在本质上改善市场环境,也无法扭转市场运行规律。这是一剂强心剂,但并非治本之良方。若不是选择在短暂反弹中离开的投资者,也无法在这种政策刺激中获益。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彭一郎)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