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是2002年全年三倍

新华网

  原标题:财政收入突破十万亿元 更多百姓享实惠

  新华网北京7月15日电(记者韩洁、徐蕊)财政部13日宣布,2012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63795亿元。这一数字是2002年全年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倍之多。

  十年间,伴随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国家“钱袋子”之称的财政收入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2002年不足2万亿元,到2006年接近4万亿元,2010年突破8万亿元,再到去年首超十万亿元,不断迈上新台阶。

  “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彰显国家综合实力的持续增强。”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尤其是十六大以来,财政收入更是迎来了高增长的“黄金(1591.00,-1.00,-0.06%)十年”。

  “国家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维护改革发展的大局,推进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说。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来享。

  1998年我国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公共财政”,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了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重大转变。

  公共财政,意味着政府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要满足人民的需求并逐步使其均等化,同时使财政体制更加公平、公开、透明。

  “国家财政收入高增长的十年,正是我国加快向公共财政迈进的十年,也是百姓获得更多实惠的十年。”刘尚希说。

  十年间,国家财政资金重点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

  十年间,一个个不断攀升的财政数字,成为百姓在“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更多受益的有力保障。

  “民以食为天”。从2004年的2626亿元到2011年超万亿元,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年均递增21%。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种田不仅不纳税了,还能从国家获得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四补贴”由2004年的145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1406亿元。

  “教育是强国之本”。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超2万亿元,实现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的目标。十年间,从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建立覆盖各个学段的困难学生国家资助体系;从着手促进学前教育,到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教育投入增长数倍,不断推进教育公平。

  “社会保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2012年,我国将提前8年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2005年以来,我国连续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直接受益者超五千万人。十年间,从2002年的逾千亿元到今年超五千亿元,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助推国家社会保障网的完善,并助力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千万人。

  “织就覆盖13亿人的医疗保障网”。2009年4月,我国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此后3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超过1.5万亿元。财政“真金白银”的投入最终惠及全民,如今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今年的240元以上,向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不断迈进。

  “住有所居,百姓心暖”。自2007年以来,国家用于保障房的建设资金呈跳跃式增长,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住房保障支出超过2117亿元。更多困难群体圆了“住房梦”,到2010年底,全国累计用实物方式解决了近2200万户城镇困难家庭住房需求,近400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了廉租房租赁补贴,去年国家又如期完成了新开工千万套保障房的任务……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马海涛说,近年来财政支持民生投入很大,尤其是教育、医疗和社保等方面,有的实现了翻番增长,给百姓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这些都是财政实力壮大之后带动“民富”的表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十二五”期间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还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

  我们必须清楚意识到,虽然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迅速,但人均财政收入仍排在世界百位之后。目前我国的民生保障仍限于“低水平,广覆盖”,不仅要求财政支出要继续大幅度向民生倾斜,不断提高民生支出水平,同时也要求财政支出进一步提高效果,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财政收入每上一个台阶,都会对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和管理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刘尚希表示,财政蛋糕越做越大,财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绩效,确保财政资金更有效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