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赵笛
“魔”,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魔鬼;神秘、奇异,而“咒”则可解释为希望人不顺利的话。但“魔咒”并非将上述两个字的解释拼合在一起就能精确定义,魔咒还有一个内隐的重要含义是:它具有一种规定、规律和重复性。对于股票,无论是信奉基本面还是技术面的分析人士,都十分重视对历史现象的挖掘和研究,试图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也正是在对历史现象的梳理中,市场逐渐注意到一些重复发生、带有规律性的对股市的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在人们逐渐淡忘时显现,又在人们以为完全掌握其规律时出现变形,它们若有若无但又不绝如缕,因此被称为——魔咒。
那么,A股在今年6月面临哪些魔咒呢?
国际板阴魂不散
本周一,上交所盘中紧急澄清国际板传言,显然该魔咒的威力已受到管理层关注。但遗憾的是,澄清并没有换来魔咒在当日失效,沪指最终下跌2.73%,创出今年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国际板”声音渐起于2007年
所谓“国际板”是指境外企业在A股发行上市,这些企业在A股上市后,因其“境外”性质而被划分为“国际板”。
在深交所推出类似纳斯达克(微博)那样上市条件相对宽松的创业板后,市场目光汇聚,上交所似有些被冷落。在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方针下,上交所的国际板呼之欲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现有公开资料的披露看,官方最早的关于国际板的说法始于2007年。
2007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2007年市场质量报告》提出,要“加快公司(特别是大公司)境内上市步伐,扩大市场规模”,“稳步推进股市国际化进程,加快引入外国投资者步伐,并在时机成熟时允许外国公司境内上市,在境内交易所开设国际板”。
同年底,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尚福林也表示,将鼓励H股公司和境外公司自主选择到A股市场发行上市。然而,随着2008年A股大跌,管理层暂时没有精力顾及国际板,此一阶段有关国际板的关注度逐渐弱化。直到2009年3月,随着A股回暖,推进国际板的声音再起。
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表示,要进一步研究红筹企业回归A股市场以及推进国际板建设的相关问题。随后,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文件,国际板有了培育土囊。此后,关于国际板的声音越来越多。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尚福林、上交所理事长耿亮、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王建军多次表示国际板步伐临近。而到了2011年底,关于国际板即将推出的消息更是满天飞。
对A股构成多次冲击
对于管理层和资本市场来说,国际板的推出有助于丰富市场结构,这对股市是个好事。但A股市场投资者对此的看法则较为复杂。
复旦(微博)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微博)就旗帜鲜明地反对近期在A股市场推出国际板,其主要观点是目前推出国际板的时机不成熟,会造成汇率波动等问题;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认为,分红制度、退市制度、B股遗留问题等众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善解决,国际板的推出不必急于一时。
而对于广大普通散户而言,国际板推出将使他们感受到比新股发行更凶猛的扩容压力。
数据显示,2010年IPO募集资金规模为4883亿元,2011年IPO融资额为2756.96亿元。这一扩容已经给市场资金面造成不小的影响。然而,一旦国际板推出,国际大型企业的融资额或将是惊人的。正如谢百三所言,一个汇丰控股,募集50亿英镑,等于500亿人民币;假设上一个路透社、纽交所、可口可乐,又要募几百上千亿人民币。
在此背景下,A股市场屡屡在国际板消息风传之后出现大跌。
比如,2010年12月18日 (周六),上交所理事长耿亮表示,上交所正积极研究和推动国际板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有关国际板上市、交易等业务规则和技术方面的准备工作。该消息出炉之后的一个交易日,A股大幅杀跌,沪指盘中最大跌幅高达3%。
2011年3月9日,上交所理事长耿亮又表示,国际板的配套法规已经拟订完成,未来5年每年将有50家外企登陆上交所。受此消息影响,A股在次日大幅下跌,沪指跌幅达1.5%。
2011年5月,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王建军表示,推出国际板的条件快要成熟了,目前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同月,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尚福林在陆家嘴(11.66,-0.27,-2.26%)论坛上表示,“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而就在当月,沪指下跌9.7%,创出2011年单月最大跌幅。
2011年7月20日,证监会相关人士表示,国际板正在准备、研究、论证过程中,相关细节以最后正式对外发布的为准。此后的4个交易日,沪指暴跌3.87%。
由此来看,以国际板为中心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是A股魔咒,这个魔咒在2011年集中让人领教了其威力,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A股。
真魔咒还是纸老虎?
上周末,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八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由于该《指导意见》含有“适时试点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等内容,这造成市场关于国际板将出的揣测。
6月4日(周一),A股市场大幅低开,指数始终无法形成强力反弹。下午2点半钟股指开始跳水,最终收于2308.55点,下跌2.73%,创出了今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当日14时30分左右,一篇《上交所:国际板近期无实质性启动计划》的文章被媒体紧急发布,但却没能阻挡国际板魔咒在当日应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关于国际板到底是真魔咒还是投资者臆想出来的纸老虎这个问题,市场有不少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市场对国际板推出所表现出的不安是显而易见的,且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减轻,反而是每有类似消息股市就照例大跌。
分析人士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国际板的推出只是时间问题,因此这一魔咒很可能继续困扰A股。
基金“88”屡试不爽
对于本周的下跌,市场还有一种,那就是基金“88”魔咒在作祟。纵观A股历史,每每公募基金的仓位达到88%,行情往往容易下跌,甚至是见顶下跌。
基金仓位达88%时股市易跌
所谓基金“88”魔咒,是指基金被认为是“反应迟钝者”,因此每逢基金仓位大幅上升,尤其是突破88%的高位后,既然反应迟钝者都看多,那么市场就认为股市即将见顶。因此人们也就把基金仓位达到88%作为一道投资的警戒线。
就常理而言,作为市场主流资金的公募基金们,他们将仓位提升至88%,说明主流机构对市场前景非常看好,在大举买进、豪赌上涨。那么,股市为何反而会下跌呢?
分析人士认为,可以将基金仓位接近或者超过88%视为一个反向指标。这源于公募基金的一些特殊性:
首先,公募基金的仓位是有限制的,他们将仓位加至88%,很快就将达到持股上限,无法再继续增持,推升股价;其次,基金的资金并非用之不竭,由于基金需要留存资金应对基民赎回,此时也就没有更多的资金来增持;第三,由于私募、游资等对市场更为敏感,而基金的大举介入基本上也都是在股价有一定涨幅的时候,此时基金的普遍大举介入,正好给了私募、游资以及极少数聪明的公募基金抛售筹码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行情最终演变成,当基金将仓位提升至88%时,股市就涨不动了,私募、游资等开始出货,股市见顶。
多次导致见顶
随着基金神话在2008年的那个冬天破灭,基金“88”魔咒逐渐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在A股多次见顶背后,都有基金“88”魔咒的身影。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2009年7月23日仓位测算数据显示,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为86.34%;7月30日仓位测算数据显示,各类以股票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基金平均仓位继续上升,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为87.67%——这一比例距离基金“88”魔咒仅一纸之隔。而就在8月4日,沪指见顶3478点,这一高位到现在也未被突破。
同样是根据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的测算数据,2010年11月11日沪指出现3186点高点和2011年4月18日出现3067点高点前,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分别达87.13%和87.02%。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2年3月14日的大跌同样与基金“88”魔咒有关。3月12日,多家券商监控到的数据显示,基金前一周大幅加仓。国信证券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9日,股票型基金(已剔除指数基金)平均仓位87.83%,较上周仓位上升了2.99%。3月14日,沪指暴跌2.63%。
当然,不是每次股市见顶都是基金“88”魔咒所致,但当基金仓位接近或达到88%时,股市的确增加了见顶下跌的可能性。
当前指数正被魔咒笼罩
本周一,除了国际板的消息成为股市下跌的一大背景之外,基金“88”魔咒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国信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1日,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仓位为88.46%。根据基金“88”魔咒理论,股市下跌成为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88”魔咒得到了专业人士认可,国信证券分析师秦国文就指出,基于历史数据,基金仓位在超过90%后大盘倾向于下跌或震荡,并在仓位降低至80%前较难有牛市行情的出现。目前,多家机构预测数据虽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认为当前股票型基金仓位在85%左右,这一数据距离88%仓位也不远了。
分析人士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基金“88”魔咒是重要的投资风向标。或许要等新一轮大牛市来临,基民蜂拥进场,基金“88”魔咒才能被打破。
欧洲杯周末来袭
6月9日凌晨,14届欧洲杯开幕式和揭幕战将上演。从以往的经验看,每逢国际大赛,比如世界杯、欧洲杯甚至是奥运会期间,全球的股市都难有很好的表现。
欧洲股市更受影响
作为国际顶尖的足球赛事,欧洲杯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杯。有报道称,10个操盘手中有3个都要熬夜看球,如此一来,将严重影响操盘手第二日状态,股市因此堪忧。
也许这一说法有些夸张,但从历史上看,欧洲杯期间,国内乃至全球股市表现都“不咋地”。
统计显示,在欧洲杯举办的6月,A股行情跌多涨少。2008年、2004年、2000年、1996年、1992年的6月,沪指表现分别是:-20.31%、-10.07%、1.77%、24.95%和-3.52%,录得3跌2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00年6月沪指上涨了1.77%,但实际上这段时间的盘面现象只能用横盘来描述。
许有人要说,这段时间A股的下跌有自身原因,并不能归结于远在地球另一边的欧洲杯。那么,从欧洲股市的情况看,结果又如何呢?
以英国富时100指数为例,2008年、2004年、2000年、1996年、1992年的6月,该指数表现分别是-7.06%、0.75%、-0.73%、-0.98%和-6.88%,亦即有4次下跌,1次微涨。
再以富时欧洲先驱100指数为例,2008年、2004年、2000年、1996年的6月表现分别为-9.62%、0.83%、-1.43%和0.34%。也就是说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大跌以外,其余几次的涨跌幅有限。
显然,在欧洲,欧洲杯魔咒其实比A股明显得多。
大赛期间股市跌多涨少
实际上,与其说是欧洲杯魔咒,还不如说成大赛魔咒更贴切。
以奥运会会期为例,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8月举行,由于时逢金融危机,A股在前期大幅下跌,7月底的横盘走势留给市场一些幻想,那就是存在“奥运会行情”。然而,8月8日开幕式当天,沪指突然在盘中大幅杀跌,从而跌穿横盘整理平台区,导致股市出现进一步杀跌。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也在8月举行。当月沪指下跌3.18%,富时欧洲先驱100指数下跌1.25%。
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9月举行。当月沪指下跌5.49%,富时欧洲先驱100指数下跌5.67%,就连本土的澳大利亚普通股指数都下跌了0.48%。
再以世界杯为例。2010年6月11日~7月11日的南非世界杯期间,沪指上涨3.61%,但德国DAX30指数仅上涨0.02%。
2006年6月9日~7月10日的德国世界杯期间,A股区间涨幅仅为0.47%,德国DAX30指数则下跌13.07%。
2002年5月31日~6月30日韩日世界杯期间,沪指微涨0.47%、日经225指数大跌9.76%、韩国KOSPI指数暴跌8.94%、富时欧洲先驱100指数下跌8.08%。
显然,除了欧洲杯,世界杯、奥运会等国际大型赛事也可以说成是A股魔咒之一。今夏有两大赛事临近,一是6月的欧洲杯,另一个则是7月的奥运会。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将于6月8日~7月1日在波兰和乌克兰举行。而奥运会也将于7月27日~8月12日期间在英国伦敦举行。
市场会再次陷入这一大赛魔咒之中吗?
降息看似利好实则利空
历史经验多次印证,降息虽然是提振经济的手段之一,但对于股市短期表现而言,往往会走出下跌走势,即见光死,因此这也被市场称为降息魔咒。
统计显示,从1996年5月1日以来,A股共经历了14次央行降息,在降息后的短时间内,股市往往还会下跌。
比如,从降息周期看,降息周期的首次降息后的第二日,沪指往往录得大幅下跌。统计显示,整体来看,A股经历了两次降息周期,一次是1996年~1999年,横跨7年,其首次降息日为1996年5月1日,次日沪指下跌3.92%;另一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降息,4个月降息5次,其首次降息为2008年9月16日,次日沪指跌幅2.9%。
从较长的时间段看,比如2008年9月16日降息后,股市虽凭借汇金增持等三大利好出现反弹,但最终还是无情地跌向1664点,而在2008年10月9日降息后,至1664点的跌幅也有15%。
对于降息这一释放流动性的利好消息,为何股市的表现是不涨反跌呢?
有分析人士指出,降息往往是在经济环境较差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降息作为经济不景气的标志之一,容易导致投资者不安,从而出现抛售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4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也不如人意,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数据均出现下滑。而从一些先行指标看,4月份中国发电量较上年同期增长0.7%,远远低于3月份7.2%的增幅,这几乎可以等同于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基本上处于凝固和静止的状态。对此,市场普遍预计二季度GDP“破八”。
虽然5月宏观经济数据6月9日才发布,但6月1日披露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这是近六个月来PMI指数首次出现回落。
如今,降息的出现,加深了市场对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进一步下滑、经济硬着陆风险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降息这一魔咒也是可以被打破的。
从历史走势来看,若股市能够进入降息周期,后期的走势往往回探底回升,甚至是走出牛市。降息魔咒就打破了。比如虽然1996年5月1日首次降息的次日股市出现大跌,但随后却迎来一波涨幅约240%的大牛市,沪指从600多点涨至2245点;2008年的首次降息后虽然股市也出现下跌,但一个半月后见底1664点,随后迎来一轮指数翻倍行情。
对于本次降息是否开启了第三次降息周期,目前还难以言明。但目前表现出来是,沪指在降息公布后次日,下跌了0.51%,仅有创业板指上涨0.35%。
源于著名股谚的“六绝”
“六绝”则是当前股市面临的另一大魔咒,这一魔咒很好理解,来源于“五穷六绝七翻身”这句股谚。
“五穷六绝七翻身”的说法最早出自中国香港股市。在1980年代~1990年代,当时的经济分析员在参考历年香港股市的升跌后得出的结论:股市每逢5月都容易下跌,6月更会大跌,但到了7月又会起死回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A股市场,这样的预期也经常被证实。比如2007年5月上证综指上冲回落,6月出现7.03%的跌幅,7月则走出“阳包阴”,涨幅为17.02%;再如2011年,沪指从4月中旬开始下跌,6月底触底反弹,反弹至7月20日左右终结。
值得注意的是,“六绝”魔咒的表现形式也是比较复杂的,从历史数据看,6月一贯是一个重要时点。要么大跌见底,要么大涨见顶。
比如,沪指在1992年的6月是一个大顶;1994年6月份又接近一个历史大底;1996年6月份市场启动新一轮牛市行情;1998年6月份市场形成年度高点;1999年6月份市场再度形成年度高点;2001年6月份市场形成高点2245点;2002年6月份形成年度高点;2003年6月份开始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调整;2004年6月沪指大阴线带来了长达一年的市场低迷;2005年6月则形成998点历史大底;2007年6月是 “5·30”行情后的 “空中加油”;2008年6月创出14年来最大月跌幅;2010年6月则砸出2319点这一重要底部。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目前沪指点位显然还不能用“顶部”来形容,因此正经历着“六绝”魔咒的A股,或许在忍受住打压后,会迎来一个大底。
当然,从整体来看,沪指6月下跌的几率更大。
当前,国际板魔咒、基金“88”魔咒、欧洲杯魔咒、降息魔咒、“六绝”魔咒全数到齐,市场是因此而喘不过气还是物极必反、绝处逢生呢?只能等待时间的回答。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