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财经热点进行时

 4000亿再融资输血见效

  专家称银行资本充足率或再上调

  据《北京日报》报道,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大幅提升。银监会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比年初上升0.8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1%,比年初上升0.9个百分点。

  银监会数据同时显示,截至2010年末,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2010年,尤其是下半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大幅提升与银行纷纷进行“输血”——再融资有很大关系。2010年被市场人士称为“银行再融资年”。共有11家上市银行完成再融资,总融资规模超过4000亿元。郭田勇认为,我国继续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是有可能的。“如果我国监管措施和《巴塞尔协议III》接轨,对银行的要求必然会进一步提高,而且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也可以作为控制流动性的手段之一。”

  ◎ 去年以来,我国逐步收紧流动性,控制信贷规模的诸多举措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

  预热金融衍生品

  沪深交易所备兑权证即将出炉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在制定备兑认股权证的相关规则,并在春节前与多家券商有关金融衍生品研究及交易的负责人进行了讨论,而这一规则有望在“两会”结束3月底前后,对外发布征求意见稿。

  另据监管层一位人士透露,在上交所积极准备备兑权证的同时,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做了不少的工作,不出意外的话,备兑权证将在证监会的统一安排下在两家交易所同时推出。

  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备兑权证的即将破茧不仅将使得权证市场重新活跃,也预示着监管层对于金融衍生品市场逐步扩大的信号。另有知情人士称,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开始做未来金融衍生品场内交易的研究和规划。接近证监会的一位人士则认为,即使备兑权证得以顺利推出,也并不意味着金融衍生品市场将得到很快发展。但该人士也不否认,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开始预热。

  ◎ 备兑权证是由持有该相关资产的第三者发行,并非由相关企业本身发行,一般都是国际性投资银行机构发行,发行商拥有相关资产或有权拥有该资产。

  深圳国企老总将由董事会选聘

  不再由政府任命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深化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试行)》,今后,深圳市属国企将试行企业董事会直接选聘总经理、副总经理。

  深圳市国有企业的老总任免权此前一直在政府部门手中,由国资局向企业董事会推荐人选。从2006年开始,深圳市在其中的6家独资企业中进行试点,对于副总经理的选聘权交给企业。随着此次新办法的出台,今年起深圳的所有市属国企将试行推广。

  根据这份“意见”,深圳将试行企业董事会直接选聘总经理、副总经理。在市属国有企业中首先推行企业董事会直接选聘副总经理,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适时推行由企业董事会选聘总经理,但是,深圳市属金融企业和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暂不推行企业董事会直接选聘总经理、副总经理。

  ◎ 此举值得赞扬,国企老总理应用市场化手段选拔。

  人民日报连发四文

  聚焦收入差距直指分配不公

  人民日报近期连续四次刊载评论文章,从各个层面分析解读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党报此举给人以收入分配议题或将迈出有力一步的信号,令人关注。

  2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2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评论文章《收入鸿沟需正视》。2月16日,人民日报第三次发表评论文章,直指当前社会公正问题,题为《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2月17日,人民日报第四次发文,指出行业收入存在差距正常,怕的是差距不合理、不公正。调节收入不是说把高收入降下来或者把低收入提上去就能让人们满意,更要关注制度的一致性和公平性,题为《行业收入不怕差距怕不公》。

  ◎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现在正当其时。

  发达国家通胀催生紧缩预期

  热钱撤离新兴经济体愈演愈烈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由于近期的通胀水平有所抬头,有市场观点预计,今年6月、9月和12月,英国、欧元区和美国将分别加息。发达经济体更高的利息收入将导致大量流入新兴经济体的资金回流,进而加大这些地区的投资风险。

  自金融危机以来,通胀似乎只是新兴市场的一个专利。但一切都在变,发达经济体也出现了通胀,甚至愈演愈烈。英国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达到4%,竟是控制目标上限的2倍。美国通胀虽较英国温和不少,但也有探头迹象。2011年1月,美国CPI上涨1.6%,较上月快出0.1个百分点。南华期货宏观研究总监张一伟表示,新兴市场资金在元旦后就已出现撤退迹象。目前观测数据是,从新兴股市退出的资金大概有100亿美元左右。主要去向还是流入欧美等债券市场。

  ◎ 一旦发达国家普遍爆发通胀风险,新兴市场资金往往可能回流美国等地,通过投资固定收益产品来追求潜在回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