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一直希望我写一篇关于国内房地产市场方面的文章。说实话,本人一不是房产业内人士,二则有幸早成为有房一族,故对楼市反应迟钝之迟钝,一直没有顿悟。近期在周边朋友大肆鼓吹和影响下,才去晃荡了一圈重庆的房交会。
首先要对国家年内第三次调控楼市谈点看法。上述朋友撰文称,房价终不会大降,原因很简单,降到多少合适?1000元/米还是2000元/米?总不能让乞丐也人人有房吧?国家终是要保护中产阶级的利益。毕竟,现在换房和投资房子的人,占住房购买力相当比重,当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同意朋友的部分意见,房价终归是要涨的,甭管一线还是二线城市。大凡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宏观调控,严控房贷还是出台房产税,都是政府实施管制的一种方式。管制的结果是在发挥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改善作用,至于结果是好是坏,还很难现在下结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种手段都比政府设定价格上限更进步。
所以,房价终是要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来演变的。当北京、上海这类一线城市变成稀缺资源时,在面临大量的住房刚性需求和投资需求压力时,房价为何不往上涨?此轮政府调控不过是让房价不至于涨得过快而已。
笔者在此要表达的观点并不是要反对祖师爷凯恩斯的市场经济理论观点。而是斗胆问一句:作为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住房为何要全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
准确说,为什么要把住房全部推入市场化的洪流中?
我的住房买于2002年,性质是经济适用房,现在想起来,很庆幸赶上那样的时代,可以有性价比和我当年收入相当的一种住房让我居者有其屋。那时,住房还有三六九等:有商品房,有经济适用房,还有单位集资房等等。但现在,商品房主宰着中国的住房市场,也让大多数80后为此折腰。
也是上述友人阐述,80后买不起房又咋样了?中国60年代闹饥荒,50年代下岗,40年代还没有解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负重,这不很正常嘛?
不正常。虽然老子曰凡成大事者,非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但一个人的挫折还有机会改正,但一代人的挫折就不仅仅是错误了。上述友人为何不把中国在几代人身上经受的苦难造成的恶果历数一遍?知青下乡的结果是中国少了一代文化人,下岗工人的结果是很多人老无所依。80后买不起房子的恶果同样可怕——那会失去梦想。
梦想是什么?它不仅是为了拼命挣钱买房子,买车子,还应该是一种对生活、对事业、对学习、对健康,甚至大到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这里面应该装着信念、希望、信仰和理想,而不光是比比谁的房子买了没,换了没,你炒股赚了还是亏了?
前不久诺贝尔化学奖被两名日本人夺走。日本国深感自豪,捧走诺奖的日本国民已多达7人。该国首相当即有以下寄语:希望日本的青年人能更好的专注于科学研究,日本国也将向那些默默在科研第一线的普通研究者予以更多的扶持和关注。
这是在提倡一种国民的精神。日本年轻人很多已在这辆高速行驶的市场经济列车上追跑,为了金钱和短暂的利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需要沉寂下来,从事那些可能需要你奉献一生,但却可能为人类社会带来进步的事业。
其实不光是日本,中国的年轻人,尤其是80后正崛起为社会的脊梁,新一轮的自然和社会科学成果需要在他们身上诞生。但是,住房却深深的扼住了他们的喉咙。
就拿重庆这次公招交巡警来说吧。据说重庆永川二级市一个狱警的职位,引来了400人的争抢。风里来雨里去的警察何时变成了香馍馍?笔者一个很要好的应征者倒出个中缘由:这是公务员啊,工作稳定,每月工资有4000多,而且还稳步上升。
他是重庆此轮公招范围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中的一位。本来在重庆一家国企从事生物研究,离他的专利成果就差最后一步了,但他还是脱下了白工装,穿上了黑警服。
可想而知,这些应聘上的研究生有多少将放弃自己寒窗多年的专业和研究?
毋庸置疑,研究生们的智商并不低。之所以放弃原有专业,去从事很多人并不搭界的交巡警职业,是公务员在吸引着他们。公务员的背后是收入,包括明暗。收入的快速积累,是为了早日买房。
回想80年代中国的住房现状。大部分有正式单位的人都可以分到单位住房,即使没有所有权,也有租住权或免费使用权。还有其他的住房性质,商品房市场并不活跃。也许,我提这些住房改革之前的话题,有人会认为是倒退。但你不得不承认,就在那种社会并没有充斥着大量商品房的年代里,很多人不用为房子发愁,不用变成一辈子的房奴。有使用权就有使用权呗,反正住一辈子也够了,为何非要买下来?
那时候,少有人哪怕上班间隙也在谈论房价或股市,内心平静,住的大事都解决了,还有啥操不完心的?工作之余,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充实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哪怕只是来一段吹拉弹唱,看一本读者文摘。
您还别说是倒退。其实,现在政府已注意到把住房全部推入市场是一件多么严重可怕的事情。尽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住房不等同于公共品,但它毕竟关系公众,主宰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是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一种公共资源。
所以,重庆市正在全国率先大规模试点公租房,政府出钱来修房子,让无力购买商品房的市民来租,不用给产权,让你租一辈子就行。
仔细想想,这和中国住房改革前某些住房性质,难道没有相似之处?
闲看花开花落,历史的车轮碾过。有时很难说到底是进,是退。
163